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国潮、国风、非遗成为时尚“新宠”,什么才是青年的文化选择?为什么传统文化令青年如此着迷?作为一名文化记者,每年全国两会,我都关注青年与传统文化关系的选题,并且会“跟踪”观察、记录一些在推广国潮方面颇有成绩的青年代表委员每一年的变化、全新的体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沈杰群
这几年,我感觉到文化记者变得越来越“忙”,这种忙碌是让人喜悦的。文化圈掀起更强劲的国潮热,舞剧《只此青绿》、游戏《黑神话:悟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中式美学作品,成为年轻人心中的“C位”。因此,我更想进一步了解、探索和研究关于青年热爱传统文化,并且成为传承者和创作者的话题。
在全国两会期间,人民大会堂外,明媚灿烂的阳光下,我见到了采访过多次的“老朋友”——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
哈尼族民族服饰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一针一线的刺绣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化底蕴赋予服饰“有故事的美”,仅仅是杨钰尼衣服上的两根飘带,就承载着深厚的情意——这象征了故乡的梯田,以及当地烟火味浓郁的长街古宴。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杨钰尼时,她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眼眸明亮、笑容腼腆的姑娘。随着每一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她笃定勤恳依旧,人也变得越发自信起来。
在我看来,这份自信的底气来自她脚踏实地的追梦步履,更来自当下传统文化热对年轻人绝对的吸引力。
杨钰尼一脸兴奋地对我说:“出国演出时,很多人被我们的服饰、歌舞吸引,围过来一起给我们竖大拇指,问我们来自哪里,我们都很自豪地说,China!”
这名95后姑娘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看到,今年两会她还走上了“委员通道”,她骄傲地说:“我从事的工作,正是让非遗融入时代节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还有另一个我的“老朋友”,来自新疆——全国政协委员海尼扎提·托呼提,他长期以来的愿望,就是与大家一起讲好新疆故事。
年轻有为的海尼扎提今年和我分享了“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爱上国潮”。他让我感觉到,一股热潮兴起之后,大家应该思考怎样让这条路走得更扎实、长远。比如,要打造“破圈”教育场景,让传统技艺融入校园生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技艺打造新的传播渠道,构建数字传承生态,让老手艺焕发新生。
除此之外,我也采访了多位用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青年代表委员、非遗传承人、对国潮青年有关注和研究的代表委员等。该报道刊发在两会期间的中青报头版头条,获得广泛传播。
见证传统文化热兴起,陪伴青年国潮“造梦者”一起成长,这是文化记者的本职工作,也是文化记者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