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幼仪谈及徐志摩时说了句话,听过的人,都为徐志摩感到可惜

admin 2025-07-24 15:33 新闻动态 96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背景改编创作,文中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及部分情节细节为文学化处理,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和合理推测,请理性阅读。特此说明!

90岁的张幼仪对着录音机说出一句话。

这句话传回中国,所有听过的人都为徐志摩感到可惜。

那个被徐志摩嫌弃是"乡下土包子"的女人,用一句话戳穿了才子一生的悲哀。

就在那一刻,整个录音室都安静了。

01

1980年代,纽约。张邦梅坐在四姑婆张幼仪对面,手里拿着录音机。

这老太太90岁了,腰杆还是挺得笔直。戴着厚眼镜,那股端庄劲儿一点没变。

房间里只有时钟在响。张邦梅憋了半天,才敢问那个问题。

她问张幼仪爱不爱徐志摩。

老太太愣了好一会儿,摘下眼镜慢慢擦着。半天才开口,声音平得像湖水。

张幼仪说她这辈子从没跟任何人说过"我爱你"三个字。不知道什么叫爱。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算爱的话,那她大概是爱他的。

然后她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话一出口,连张幼仪自己都愣住了。她想起了1915年那个冬天,想起那场改变她一生的婚礼。

02

说起来也是造化弄人。1915年12月5日,江苏硖石,鞭炮声震天响。

18岁的徐志摩穿着新长袍,脸上却没半点喜气。15岁的张幼仪坐在花轿里,心里忐忑不安。

两个人从没见过面,全是家里安排的亲事。

徐志摩揭开红盖头那一瞬间,张幼仪抬头看他。她想笑,想表现出新娘该有的样子。结果看到的是一双冷冰冰的眼睛,没有爱意,连基本的善意都没有。

洞房花烛夜,两人坐在喜房里,谁也不说话。张幼仪想开口,可传统教育告诉她,女人不能先说话。徐志摩就那么坐着,眼神里全是烦躁。

整个新婚夜就这么在沉默中过去了。这沉默,定下了后面7年婚姻的调子。

后来张幼仪从佣人嘴里听说,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照片时就撇着嘴说了四个字。

乡下土包子!

这四个字像根刺扎在张幼仪心里,扎了一辈子。

03

1918年春天,张幼仪怀孕了。她小心告诉徐志摩这个消息,他反应出奇平静。没有惊喜,没有关心,就点了点头说知道了。

几个月后长子徐积锴出生。徐志摩看着儿子,脸上终于有了点笑意。不是当爸爸的喜悦,而是完成了传宗接代任务的轻松。

孩子满月后,徐志摩说要出去求学。就这样走了,先去天津北洋大学,后来又转到北京大学。从结婚到出国,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4个月。

张幼仪一个人带孩子,照顾公婆,等着丈夫回来。她天天给徐志摩写信,说家里的情况,孩子的变化,公婆的身体。可徐志摩很少回信,偶尔回一封也是三言两语。

1920年,张幼仪收到一封特别的信。徐志摩要她去英国团聚。

张幼仪高兴坏了。她以为丈夫想她了,以为婚姻有转机了。精心准备出国的东西,买最好的衣服,学简单英语,甚至开始幻想异国的浪漫生活。

可她不知道,这次团聚会成为她人生最痛苦的经历。

04

1920年冬天,法国马赛港。轮船慢慢靠岸,张幼仪穿着精心挑选的旗袍,化了淡妆,满心期待地走出船舱。

她在人群中找徐志摩的身影。终于看到他了。

可这一眼,她的心就凉了大半截。徐志摩站在接船的人群里,穿着黑大衣,围着白丝巾。样子还是那么英俊,可表情却是张幼仪见过的最不情愿的样子。

他是那堆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在那儿的表情的人。

见面后,徐志摩没有拥抱,没有亲吻,连句辛苦了都没有。他冷冷地说先去巴黎,然后坐飞机到英国。

在巴黎飞伦敦的飞机上,张幼仪晕机吐了。徐志摩不但不关心,还厌恶地把头撇过去说她真是个乡下土包子。话音刚落,他自己也吐了。张幼仪忍着难受,轻声说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这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徐志摩说反击的话。

到了英国沙士顿小镇,住进一座小房子。张幼仪以为异国生活会让关系改善,现实却更残酷。

徐志摩对她比在中国时更冷漠。他甚至叫了个中国留学生来家里同住,就为了避免单独相处。张幼仪天天像个佣人,负责徐志摩的起居饮食,打扫房间,洗衣做饭。可徐志摩从不教她用那些洋玩意儿,任凭她用扫帚费力打扫。

更要命的是,张幼仪发现了徐志摩行为异常的原因。

05

有天,徐志摩突然说今晚有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让张幼仪准备一下。

那天晚上,张幼仪见到了改变三个人命运的女孩,林徽因。

16岁的林徽因美丽、聪慧、有才华,她和徐志摩聊文学,谈艺术,两人眼神里闪着张幼仪从没见过的光芒。那一刻,张幼仪明白了,她永远得不到徐志摩的爱,因为他的心被别人拿走了。

送走林徽因后,徐志摩问张幼仪对客人有什么看法。张幼仪说她看起来很好,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

徐志摩突然像疯了一样转身尖叫,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这话像个响雷,把张幼仪劈懵了。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1921年夏天,张幼仪又怀孕了。她忐忑不安地告诉徐志摩,他的反应让她终生难忘。

把孩子打掉。

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张幼仪说。

徐志摩冷冰冰地回答,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这话彻底打碎了张幼仪对这个男人仅存的幻想。一个星期后,徐志摩消失了。

他没带任何行李,就那样不告而别,把怀孕的妻子一个人丢在异国他乡。

06

张幼仪绝望中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二哥回信说,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张幼仪拖着沉重身子从英国到法国,后来又去了德国柏林。

1922年2月24日,她在柏林生下次子彼得。刚从医院回家不久,徐志摩出现了。手里拿着份早就写好的离婚协议书。

你签字吧。徐志摩说,来不及了,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张幼仪看着这个男人,看着这份冷冰冰的协议,突然觉得很好笑。原来,他抛弃她不是因为她不够好,而是因为有了更喜欢的人。原来,他急着离婚是为了追求别的女人。原来,她在他心里从来都不算什么。

张幼仪想了想,签了字。徐志摩欢天喜地,甚至说了声谢谢。

她看着徐志摩欢天喜地的样子,用新婚那天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他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头也不回地走了,留下她一个人抱着刚出生的孩子。

那一刻,张幼仪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急着离婚的男人,这个嫌弃她是乡下土包子的丈夫,这个为了追求别的女人而抛妻弃子的才子。

多年后,当她被问起是否爱过徐志摩时,会说出一句让所有人震惊的话。而那句话,会让所有听过的人都为徐志摩感到可惜。

他说志摩所有的爱人里面或许只有我最爱他了!

这句话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一个男人用尽一生追求浪漫,却错过了最深沉的爱情。

07

柏林的春天总是来得晚。张幼仪抱着刚出生的彼得,站在租来的小房子里,看着窗外梧桐树慢慢发芽。

她没哭,也没绝望,而是平静地下了个决定。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她开始学德语,找了老师,还申请进裴斯塔洛齐学院学幼儿教育。白天上课,晚上照顾孩子,生活虽然艰难,但从没抱怨过。

远在中国的徐志摩正经历人生另一个打击。他满怀期待回国追林徽因,可这个聪明女孩早就看透了一切。

林徽因知道,徐志摩给不了她想要的安稳,他的浪漫太虚无缥缈。在梁启超安排下,林徽因选择了更合适的梁思成。

徐志摩第一次追爱,失败了。可他没反思自己的问题,很快又遇到第二个女人,陆小曼。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刚嫁给王赓,可她敢爱敢恨的性格很快被徐志摩吸引。两人开始轰轰烈烈的婚外恋。

为了陆小曼,徐志摩又一次抛弃家庭责任。他完全不顾父母反对,不顾社会议论,执意要娶陆小曼。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结婚。婚礼上,梁启超作为主婚人忍不住说了段重话,徐志摩,你这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成就,你对爱情看得太容易,所以离婚再娶。

可徐志摩听不进去,他沉醉在新爱情里。而张幼仪,已在德国完成学业,准备回国。

08

1926年春天,张幼仪回到了阔别5年的中国。她带着6岁的儿子徐积锴回到硖石。

令她意外的是,徐志摩父母不但没责怪她,反而把她收为义女,还将家产分成三份。一份给徐志摩和陆小曼,一份给张幼仪和孙子,一份留给自己。

徐家二老是明白人,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好媳妇。

张幼仪没停留太久,带着儿子去了上海。在四哥张嘉璈支持下,她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在她管理下,这家银行第二年就转亏为盈,三年后资本超过2000万元,创下金融界奇迹。同时,她还担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她亲自设计的服装很快在上海风靡,连上层名媛都以穿云裳为荣。

张幼仪成了上海滩最知名的女企业家,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曾被称为乡下土包子的女人。

而徐志摩呢?他和陆小曼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陆小曼喜欢奢华生活,更要命的是,她染上了鸦片。为了满足陆小曼需要,徐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四处奔波赚钱。

他开始怀念张幼仪的好。张幼仪从不乱花钱,从不给他添麻烦,总是默默照顾家庭,照顾父母。而陆小曼虽然美丽有才华,却把他的钱当流水花,还让他为她的鸦片瘾操心。

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

09

1931年11月18日,上海云裳服装公司。徐志摩走进张幼仪办公室,来取他订制的几件衬衫。

这是他们离婚后第一次正式见面。张幼仪已经31岁了,岁月不但没在她脸上留下沧桑,反而让她更优雅从容。

成功事业和独立人格,给了她特殊魅力。徐志摩看着眼前这个女人,恍惚间想起年轻时的张幼仪。可眼前的她,比年轻时更迷人。

明天我要去北平。徐志摩说,搭中国航空公司的邮政飞机。

张幼仪皱了皱眉,天气不好,你要不要再考虑考虑?

没事的,我有免费乘机券。徐志摩说,林徽因要在北平做中国建筑演讲,我想去听听。

听到林徽因这个名字,张幼仪心里闪过丝复杂情绪。10年过去了,这个男人还是放不下那个女人。

那你小心点。张幼仪只是这样说。

徐志摩拿了衬衫走了。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邮政飞机在济南附近撞山,机毁人亡。

消息传来,所有人都震惊了。可最让人震惊的是陆小曼的反应,她拒绝认领徐志摩的遗体。

银行的人拿着电报来找张幼仪,陆小曼说徐志摩死讯不是真的,她拒绝认领尸体。

张幼仪愣住了。那个为了陆小曼抛妻弃子的男人死了,那个努力为她赚钱的丈夫没了,她却连认领遗体都不愿意。

张幼仪深深吸了口气,做出决定,让阿欢去认领他父亲的遗体。

13岁的徐积锴在舅舅陪同下,去济南认领了父亲遗体。葬礼上,张幼仪坚持用传统礼仪,拒绝了陆小曼要换西装和西式棺材的要求。

你只要告诉陆小曼,我说不行就好了!

这是张幼仪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徐志摩的事上说不。

10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1953年,53岁的张幼仪在香港与中医苏纪之结婚。这一次,她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被人珍惜和疼爱。

1972年,苏纪之去世,张幼仪移居美国与儿子团聚。

1980年代,90岁的张幼仪在纽约寓所里,面对侄孙女张邦梅的提问,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邦梅惊呆了,四姑婆,您为什么这么说?

张幼仪摘下眼镜,慢慢地说,林徽因虽然美丽有才华,但她从来没真正爱过徐志摩。她很聪明,知道徐志摩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所以选择了更合适的梁思成。

陆小曼虽然为了徐志摩离了婚,但她爱的是徐志摩能给她的生活,而不是徐志摩这个人。她从没为徐志摩考虑过,反而让他为她的奢侈和鸦片瘾买单。徐志摩死了,她连遗体都不认领。

只有我,真正无条件地爱过他。即使他嫌弃我,抛弃我,我也没怨恨他。他死后,我照顾他父母,抚养他儿子,甚至还给陆小曼寄生活费。我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只是因为爱他。

张邦梅听得泪流满面。

所以,在他遇到的所有女人里面,说不定真的是我最爱他。可惜他到死都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爱情。

这话说完,房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时钟滴答声。张幼仪看着窗外夕阳,平静地说,他追求了一生浪漫,却错过了最珍贵的爱情。这不是很可惜吗?

11

1989年1月25日,张幼仪在纽约安详离世。她的葬礼简单而庄重,没有太多鲜花,没有华丽词藻,只有真诚悼念。

人们这样评价她,她是中国第一个被离婚的女人,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她经历了婚姻背叛,却没被击垮;她遭受了爱情伤害,却没变得冷漠。

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爱情,不是激情燃烧的占有,而是默默无闻的给予;不是轰轰烈烈的浪漫,而是细水长流的责任。

而徐志摩呢?这个一生追求自由恋爱的诗人,这个写下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的才子,这个被无数人崇拜的浪漫主义者,到死都没明白一个简单道理。

真正的爱情,从来不在远方,就在身边。他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选择了别人。他奋不顾身爱上的陆小曼,在他死后拒绝认领他的遗体。只有被他伤害最深的张幼仪,爱了他一辈子。

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听到张幼仪那句话时,都会为徐志摩感到深深的可惜。

不是可惜他死得早,不是可惜他才华未尽,而是可惜他用尽一生寻找爱情,却错过了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一份。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爱你,你却永远不知道。徐志摩追求了一生的爱情,原来一直就在他身边。

可惜,他到死都没发现。这就是让人为他感到可惜的真正原因。

---

史实来源:

1. 张邦梅《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口述回忆录

2. 《徐志摩全集》相关史料文献和书信记录

3. 民国婚姻史与女性史学术研究资料

4.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相关传记和历史档案

5. 梁启超、张君劢等人的历史文献记录

虚构部分:

1. 人物对话的具体措辞和详细内容

2. 心理活动和内心独白的细致描写

3. 场景氛围和细节的文学化渲染处理

4. 部分情节转折的戏剧化表现手法

5. 结尾部分的对比呈现方式

创作说明:

本文严格基于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改编创作,核心史实包括: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包办婚姻(1915年)、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1922年)、张幼仪成为女银行家、徐志摩飞机失事(1931年)、张幼仪晚年接受侄孙女张邦梅采访时说出的那句话等均为真实历史事件。文中对人物情感脉络、社会历史背景的描述力求符合史实,但在具体对话内容、心理描写等细节上进行了合理的文学化处理,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同时严格避免篡改任何核心历史事实。

上一篇:划重点推荐的《鬼医萌宝:摄政王是个女儿奴》为何能让人欲罢不能
下一篇:乾隆去民间吃饭,问掌柜:朕要结账吗?掌柜只用6个字救回全家

热点资讯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