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的朋友都在讨论“十大城市”名单这事,我也凑热闹翻了翻资料。青岛排第一,济南紧跟其后,临沂、淄博这些老牌工业城市也上榜了,倒是枣庄垫底让人有点意外。说实在的,这种名单更像是对城市潜力的摸底考,而不是最终成绩单。
青岛这地方,我第一次去就被海风吹懵了。站在栈桥边,看着海浪拍打礁石,突然就懂了为什么它能成山东的龙头。什么“人类第一缕阳光”的说法我倒觉得有点玄乎,但它的地理优势实实在在——背靠崂山,面朝黄海,老天爷赏饭吃啊。记得有次八月去啤酒节,满街都是拎着塑料袋装散啤的人,空气里飘着麦芽香和海鲜烧烤的烟火气。当地人告诉我,三十年前这里还到处是渔村,如今海尔产业园的玻璃幕墙在夕阳下反着光,和远处渔船归航的桅杆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这种新旧交织的活力,恐怕就是它吸引600多万人的磁力所在吧。
说到济南,我总想起上学时老师讲的典故。古人形容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听着诗情画意,实则藏着无奈。去年夏天去趵突泉,遇到个摇蒲扇的老爷子蹲在青石板上乘凉。“小同志知道不?咱济南城是坐在水盆子上的。”他指着泉眼说,“老辈子人管这儿叫‘善变的女人’,乾隆年间一场大水,城门楼子就露个顶!”这话虽夸张,却道出地理困局。三面环山的地形像天然堤坝,黄河在身边淌着,早些年排水系统跟不上,内涝确实头疼。不过作为省会,济南的政治地位像定海神针。上次在高铁站转车,半小时内看见三趟开往北京、郑州的复兴号,这种枢纽优势是别处羡慕不来的。
最让我唏嘘的是枣庄。亲戚家堂哥就在枣庄煤矿干过十年,前年辞职去了苏州。“矿挖空了,地底下都是窟窿,留不住人呐。”过年聚餐时他闷了口酒。查数据看到当地只剩107万常住人口,眼前浮现出他描述的景象:运煤铁轨锈迹斑斑,废弃矿坑积着雨水。但转机或许正在发生——朋友圈刷到枣庄老乡晒的新能源产业园照片,听说锂电池项目已经投产。想想也是,它卡在鲁南经济圈喉咙眼,到徐州、日照都只要一脚油门。要是真能把“煤城”帽子甩掉,未必不能翻盘。
这份名单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像面镜子照出山东的千姿百态。青岛像开豪车的海归精英,手握海尔、青啤这些国际名片;济南像稳坐办公室的体制内干部,守着省府大院运筹帷幄;而枣庄更像转型中的工人老大哥,指甲缝还留着煤灰,却试着操作智能机床。有个在临沂做物流的朋友说得实在:“什么排名都是虚的,咱这的批发市场每天发走三千辆货车,这才叫真本事!”
其实纠结谁排第几意义不大。沿海的抓紧外贸优势,鲁中的夯实交通枢纽,资源枯竭城市探索新路子——比如淄博靠烧烤出圈后连夜修停车场,济宁把孔子IP玩出花样。就像我姥姥腌咸菜,芥菜疙瘩、黄瓜条、辣椒段得分坛泡,最后拼盘才够味。城市发展不也这样?与其挤独木桥,不如各自把特色做成招牌。
说到底,这份名单最重要的不是定格了谁强谁弱,而是给出份成长指南。青岛得想想怎么让600万人住得更舒坦,济南要破解山水围城的交通难题,枣庄急需找到替代煤炭的饭碗。哪天要是听说枣庄老乡从苏州回老家进新能源厂,或者济南地铁通到了南山脚下,那才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城市竞争这场马拉松,真正的对手从来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