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战机,大批量生产,解放军非常急需,最少600架以上?
美媒咬定中国需要至少600架歼35才能对抗西太平洋的F-35机群,现实是,日本空中自卫队部署了147架F-35B,韩国手握60架订单,印度刚升级"阵风"战机,这还没算上美军驻亚太的F-35部队。 家门口的隐形战机数量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而解放军的隐身舰载机还在量产爬坡期。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早调试完毕,甲板却空荡荡等着舰载机入列。 一艘航母满编需要40-50架舰载机,三艘航母形成战斗力至少需要120-150架歼35。 海军官兵看着空荡荡的飞行甲板干着急,隔壁美军F-35生产线却在疯狂下饺子:洛马公司今年3月刚交付第945架。
沈飞两条脉动生产线全速运转,月产量卡在4架的天花板。 按这个速度,造够600架需要整整12年。 有军事博主算过一笔账:即便不考虑战时损耗,单是替换空军老旧的歼-7、歼-8机队,四位数起步的需求能把生产线压垮。
发动机成了另一道绞索。 俄制AL-41因俄乌冲突供货不稳,国产涡扇-19验证机在珠海航展高调亮相,可车间里流传的消息让人心凉:良品率还在30%打转。 五角大楼的报告显示,一架F-35的发动机故障率是每10万小时1.2次,而涡扇-19连稳定运行测试都尚未公开完成。
军工论坛的热帖都在争论同一个话题:现在砸钱造歼35是不是49年加入国军? 六代机验证机明年底就要试飞,成都所的设计图据说已冻结技术方案。 洛马的六代机原型去年就完成首飞测试,留给歼35的时间窗口可能不到五年。
兰德公司的兵棋推演结果更扎心:在第一岛链对抗中,解放军需要200-300架隐身战机才能维持最低制空安全线。 冲绳嘉手纳基地常年轮驻两个F-35中队,关岛的轰炸机联队随时能挂弹升空。 日本刚宣布增购63架F-35,总规模将突破200架。
产能困境让军方陷入两难。知情人士透露,海军正推动优先保障舰载型生产,沈飞车间里舰载型和空军型的零件混流装配,生产线切换就得停工三天。 央视镜头拍到成飞新建的脉动生产线,可消息人士咬定那是为六代机预留的,分给歼35的产能杯水车薪。
新加坡防务展上,中方代表被追问涡扇-19进度时总是笑而不语。参展的俄企私下吐槽,他们收到中方询问AL-41增购的邮件频率越来越高。 莫斯科智库报告指出,去年中国航空发动机进口总量上涨37%,俄制产品占比突破六成。
珠海航展的飞行表演队还在炫歼35的落叶飘机动,观众席里的外国武官却低头计算着起落架磨损程度。 一家德国军事杂志拆解模型后发现,歼35的复合材料机翼接缝比F-35宽0.3毫米,流水线精度的差距直接反映在月产量数字上,洛马厂房里每22小时下线一架F-35,沈飞的节奏是七天一架。
军事论坛的版主贴出谷歌地图截图:福建舰甲板停放的还是歼-15模型机。 水兵们私下抱怨,舾装码头每天有民船围观拍照,可电磁弹射轨道始终没出现过歼35的身影。东部战区航空兵某旅的飞行员去年接受采访时说,他们改装歼-20只用三个月,现在等新机接收通知等了十个月。
日本《军事研究》杂志用红笔圈出关键数据:歼35目前总产量可能不到50架。 这个数字甚至填不满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的机库,两艘出云号改装后各能搭载14架F-35B。 韩国国防白皮书则预测,中国要到2027年才能实现年产60架的目标,届时韩军自己的F-35数量都会破百。
中航工业的公众号最近猛推柔性装配机器人宣传片,可点开评论区置顶留言,有老工程师泼冷水:"脉动生产线当年引进时说提升效率300%,实际连设计指标的60%都没达到"。 军迷圈流传的小道消息更惊悚:某批试生产歼35试飞时发现雷达罩公差超标,整批货返工耽误三个月。
印度《防务视点》的报道给伤口撒盐:他们新到货的阵风战机安装"F4标准"升级包,雷达反射截面从0.5㎡压缩到0.1㎡。 这个数字逼近隐形战机门槛,而歼35的原始设计指标是0.01㎡。 新德里电视台甚至把歼35生产线视频和印度斯坦航空厂的画面剪成对比视频,标题写着"亚洲航空竞赛的天平正在倾斜"。
英国智库ISSF的战机替换模型推演显示,解放军要淘汰现役586架二代机(歼-7/8系列),即便按1:1置换也远超美媒的600架预测。 更别提现代空战强调高出动率,实战部署数量至少要比纸面多30%。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补充道:中国战机妥善率长期徘徊在65%左右,美军的数据是80%。
沈飞门口的面馆老板最近发现新现象:厂区加班灯光从凌晨两点提前到晚上十点熄灭。 他拍视频发抖音说:"歼35的工人师傅改成两班倒了"。 这条视频下最高赞评论写着:"让六代机快些来吧,等歼35造够600架,F-35都该退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