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乌克兰输还是赢,中国都是替罪羊。”这是兰德公司在一份长达六十多页的预测报告里写下的结论。
它甚至用了两个详细推演的世界线,直接把中国放进了“必被迁怒”的位置里。
俄乌冲突已经拖了三年多,从2022年2月24日打响,到2025年8月,战场仍在僵持。
哈尔科夫方向的战斗尤其激烈,2024年5月10日,俄军大规模推进,坦克和步兵配合突击,乌军固守不退,但部分阵地还是丢掉了。
西方媒体早先高调宣扬的“乌克兰大反攻”逐渐没了底气。
兰德公司,成立于1948年,原本是美国空军的智囊班子,后来独立出来专门研究战略。
它的报告经常影响美国的军事和外交决策,比如冷战时期的核政策评估。
这次它盯上的,是俄乌冲突结束时的国际格局,重点分析中国的处境。
第一种推演:乌克兰顶不住,选择割地求和。
西方援助早在2023年就不断送去,但俄罗斯的军事供给链并没被彻底切断。
兰德认为,美国会把乌克兰的失败归因于中国,因为中俄保持正常贸易,出口设备和技术,被视为间接补给了俄军工业。
拜登政府从2024年初开始,就多次公开指责中国“助长俄罗斯国防产能”,警告不要和俄罗斯有经贸往来。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会延续对中国的高压政策。
这种结局下,俄罗斯虽然战场上占便宜,但要长期防备乌克兰的反扑。
经济因为战争消耗而下滑,企业关门,资源紧张。
欧洲安全局势依旧不稳,美国不得不把军事重心留在欧洲,无法完全转向亚太。
第二种推演:乌克兰反攻奏效,占到一部分上风,迫使俄罗斯进入谈判桌。
兰德认为,这种情形下,美国不会直接怪罪中国,但会迅速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扩大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遏制。
与此同时,俄罗斯可能会对中国产生不满,觉得在关键时刻中国并没有提供足够帮助。
换句话说,第一种结局是美国直接对中国施压,第二种则是美国加码围堵、俄罗斯心怀怨气。
两条线相同的地方,就是中国无论如何都会被推向一个更被孤立的位置。
兰德的分析并不是拍脑袋。
报告整合了卫星图像、情报数据和前几年的趋势评估,比如2023年1月那份《避免长期战争》的研究,就对延长冲突的风险做过警告:欧洲通胀飙升,供应链混乱,俄中关系因制裁环境而靠近。
另一家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也在2024年的研究中提到,美国在对俄制裁中,一部分自家企业获得了好处,但如果转向对华施压,供应链会做相应调整,同时加强与印太盟友的合作。
中国在冲突中保持中立贸易的姿态,被部分美国政客定性为“战略投机”。
一些中国学者在2024年中期的分析中承认,中国确实获得了所谓的“分心红利”,即美国在欧洲牵制力增加,亚太压力相对缓和。
但随着俄军在远东部署更多核资产和防御力量,地缘政治的摩擦面反而扩大。
美国国会在2023年6月的一份报告里,还专门提到战争对中亚经济和外交的冲击,这些地区的动荡间接影响到中国在能源和交通走廊上的布局。
兰德在2025年初的另一份报告里,甚至列出了俄罗斯战后四种重建模式,从“逐步衰败”到“有限复苏”,但其中没有一种能阻止中美关系因战争结局而恶化。
在它的两种世界线中,乌克兰是胜是败,都只是推向不同剧本的开关。
对中国来说,剧本虽不同,结局却一样——被当成需要施压和防备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