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几年,大家还在聊“人工智能啥时候能像科幻电影那样牛”?如今,咱这边的AI热度,比奶茶店门口的排队还火,简直一发不可收拾。
最近A股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把不少股民的心一直吊在嗓子眼。但奇怪的是,通信和电子这些板块就跟吃了定心丸一样,稳中带劲,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的方向,简直成了掌中宝。
据说,看某几个指数,什么中证人工智能指数,你这十天就能看到它一步一风景,直接干了个29.27%的涨幅!同一时间,其他大佬级蓝筹指数还在温吞水里打滚,连10%的门槛边都没摸到。
不是我瞎吹牛,这组数据直接上Wind平台一查就有。据报,2020到2024这几年,这个中证AI指数涨幅也是跟跳绳一样:有时一跃而上,有时又“掉链子”,但今年又一路狂奔到20.17%。
如果你能把时间线拉长点,压压惊——过去一年到8月28号,AI板块指数竟然从地板蹦到天花板,整整飙了136%!对比隔壁云计算、大数据这两个常年霸榜的热门选手,同期也是打鸡血一样搞了个133.86%的佳绩。
哎呦,这样敲锣打鼓地涨,总不能是太阳风的原因吧?市面上各种分析都说,这AI后面还有一堆动力在“加油”,未来不仅会继续牛气冲天,还可能带着云计算、应用端这些老伙计一起奔小康。
但话说回来,纯靠市场热情可架不住一阵风,一根大木头还得看政策怎么锯。就在8月26号,国务院发布了个大文件,字面意思直接就是“请大家认真玩AI,我们要来一场大升级”。
里面一条条要求,什么加快智能网络的建设、算力的底子要打牢、要让人工智能和实际经济深度绑在一块儿,通通落到纸上。说白了,是让AI不只是PPT演示,而是真正给各行各业带来点实在的东西。看那文件列的时间表,动作都特别快,有点“本世纪不能再等”的意思。
这个行业,除了跟政策配合,产业链也拧成了一股绳。不止全球对AI云服务器需求肉眼可见地膨胀,国内老板们更是有股“芯片要自主”的小焦虑。你要是现在还沉迷舶来品,头就有点悬——政策要推动国产化,安全感重要得很!企业们当然不傻,有这么多红利,谁还不把国产芯片当自家亲儿子一样宠着?
更别说,最近有家芯片巨头甩出半年报,把市场都惊呆了。这家大号企业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干到了28.81亿,是去年的43倍;利润也一把涨起来,嗖嗖地突破10亿,直接从亏损变成正向现金流。这种业绩一出来,整个AI板块的预期就像打了鸡血,产业链上的小伙伴要么跟着沾光,要么直接努力加班,干!
其实,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AI是不是到了百花齐放、处处发财的阶段?”有的人觉得,这不就是市场短暂兴奋一下,等热度下去,就又回大盘蹲着了。但业内其实有不少老江湖,他们压根不这么看。
比如有个资深基金经理李进,圈里不少人叫他“科技猎手”。据他讲,现在AI不光是炒理论,应用端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而且不少龙头企业的业绩远远超出预期。算力板块尤其有意思,海外估值还比较低,业绩也有望蹭一波高增长。感觉成长型资产未来会有很多空间。
李进是融通基金权益投资部的副总经理,清华工学博士出身,手上管着好几个科技板块核心的基金项目。别看人家年轻,证券、基金界里已经混了8年多,从研究员做起,覆盖领域那叫一个广,电子、计算机、新能源说起来都门清。尤其是最近几年,还直接成为基金经理,开始梳理自己的投资体系,看准每一次产业新机会。
在今年8月28日融通产业趋势臻选基金的中报里,李进给出的人工智能板块观点就是:乐观得很。他看好1-2年内整体A股市场的表现,觉得接下来投资机会会特别多。
从整个产业周期看,那些老牌成长行业,比如新能源、半导体、军工、医药啥的,大多已经把寒冬期熬过去,现在有些细分领域正蹭着风口往上窜。反倒是新兴产业像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虚拟现实这一堆,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但是发展速度谁也预测不到。有时候,一个技术突破就像抄作业突然来灵感,需求端猛地一爆发,行业就会乌鸡变凤凰,一飞冲天。
说到AI,李进分析了一大堆现象。你看,这两年资本开支砸得跟不要钱似的,大模型技术不断进步,使用成本也直线下滑,一些应用开始像雪崩一样涨起来。互联网AI应用调用数据量在一年里是指数级增长,直接逼得各家企业追加预算。与此同时,自研ASIC芯片产量上去了,光模块和PCB这个环节需求一下就翻倍了。业内有些公司才10多倍的PE(市盈率),跟市场平均比,价格简直白菜。
更离谱的是,国内机器人产业在庞大的低成本供应链加持下,发展速度肉眼可见地提升,很可能未来1-2年直接一飞冲天到产业临界点。自动驾驶也是,数据积累够了就有可能来一发大突破。
互联网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估值比前些年修复了不少,可放在海外同行边上还是低,你说不心动都很难。尤其国内公司大模型进展突飞猛进,技术差距和成本优势都在缩小。随着AI搭上的快车道,云计算、广告、内容分发这些业务预计也会水涨船高,说不定会带动其业绩再上新台阶。长期来看,这些企业玩的是大周期游戏,只要站得住脚,成长性和弹性都比较强。
话说回来,业绩这事儿,不能只靠嘴巴跑火车,还得用数据拍板。李进掌管的几个基金最近两年业绩那叫一个能打。银河证券给出的榜单显示,他的融通产业趋势臻选股票基金在300多只同类基金中,排第7名,妥妥进入前3%。更夸张的是,近一年、近三年也全在前10%,妥妥的理财“锦鲤”。
这基金还被银河证券评为五星,绝对是行业楷模。投资者买单也很积极,据定期报告,今年6月底份额高达14.48亿份,比去年年底的4.67亿还多出两倍多!其中机构投资者火力全开,直接把持仓从1.97亿份给干到了10.3亿;连个人投资者也跟着赛跑,增了1.48亿份。你说这不叫业界自来水都不信。
但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咱先不谈玄学,看看人家李进是怎么钓“科技之鱼”的。这位老哥常说,投资就像逮螃蟹,必须挑螃蟹多的滩涂。在他眼里,“有鱼的地方”就是需求快速扩张、市场蛋糕疯狂做大的行业,查理·芒格也有类似理论。
李进的投资路线一直很鲜明:屁股决定脑袋,得从产业视角出发,多盯需求还没被满足的板块。他每年都会蹲守不同的行业,等结构性机会爆发。只要发现有新的产业变迁,不怕宏观经济风浪再大,那块料他多半不会放过。
具体投资时,他会基于全行业间的比较,实时调整对周期、估值和产业趋势的预期,挑合适空子往里钻。基金组合里,主打那些趋势明显、景气度高的资产,有时候再配几个“价值型成长”板块,力求让饼摊得更均匀,实现平衡风险和收益。
管理基金时,李进也绝不死脑筋。根据市场风险偏好、产业周期变化,及时调整成长与价值类的配比。喜欢在细分行业里挑更有潜力的二级、三级子行业,然后一点点分散风险。偶尔也玩点集中持股和逆向投资,比如某板块涨幅太惊人,估值高到离谱了,他就果断减仓,保住战果,毕竟嘴上“佛系”心里老是算着小算盘。
操作细节也挺讲究。李进喜欢选那些行业景气顶点的优质资产,再一步步评估性价比。怎么挑呢?主要靠以下四个维度:周期位置、商业模式和护城河、产业中长期空间、估值合理区间。买入的时候追求高准确率,交易次数严格控制,避免分散注意力。卖出时也靠行业比较做决策,比如说某个行业估值过高,或者行业内部的供需结构、竞争格局变了,他就会适当调整,没事不乱操作。
相比很多“全程卷王”式的基金经理,李进倒是没那么偏执于排名第一。他的目标更务实:希望每个组合里细分行业、个股都能实现不错的绝对收益,力保稳健收益同时,不让风险溢出。
说起来,这只融通产业趋势臻选股票基金属于风险等级R3,归中风险管控区间,比较适合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的投资者上车。投资就是这么回事,得对号入座,别扎堆胡乱跟风。
扯了这么多,还是得回头看看隐在背后的玄机。AI风口这么火爆,到底哪一环才是驱动市场疯狂的内核?有人说,是政策红利,有人盯住技术突破,还有一派死盯需求侧爆发。其实这几股力量一起合奏,唱出来才是“大戏”。投资圈的新秩序,就是看哪家企业能挤进AI全链路,把“科技猎手”变成现实猎人。
不过要说人工智能市场的那点玄机,还真不是单靠分析师吹几口气就能看明白。上游芯片、中游算法、下游应用三驾马车互为因果,市场没那么容易被百分百预判,谁说后续没变数,我第一个不信。
当然了,整个AI风波里,那些真正能持续跑赢大盘的基金经理,既要懂产业底层技术,也得有点“踩点大师”的觉悟。李进这种操作法,看行情调仓位,看周期分资产,倒是给了不少私募“抄作业”的蓝本。
只不过,风口选对了不代表能一劳永逸。你得跟着行业结构和技术路线变化不断调整。市场就是这样,能保住收益的很少,能赚到高成长的就更稀有了。投资理财,最终还是一门漫长的修行。
回头来看,人工智能的爆发,既是时代机遇,也是结构性裂变。资本、政策和技术三者协力推动,一步步拉高行业的向上空间。谁能在这样的大趋势里守住底线、抓住细分机会,就离“钓上大鱼”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未来,科技猎手们,是不是会继续称霸市场?咱可还得拭目以待。
这场AI盛宴,你怎么看?你认为“科技猎手”能持续赚到超额收益,还是下一个热点又要翻篇?来评论区聊聊吧。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