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美国国防部前官员科尔比在达特茅斯学院的演讲中公开表示:“中国正在积极准备战争,美国必须防止多线作战的风险,包括核层面。 ”这句话瞬间在国际舆论场炸开。
更惊人的是,他随后补充道,如果常规战争打不赢中国,美国将不得不考虑使用核武器。 这位后来成为国防部政策副部长的鹰派人物,毫不掩饰地把“核选项”摆上了台面。
科尔比不是普通的评论员。 他拥有哈佛和耶鲁的教育背景,早年随家人在东京生活七年,深度了解亚洲事务。 2003年他参与伊拉克重建工作,2017年进入美国国防部主导制定了2018年《国防战略》,正式将大国竞争特别是对华竞争定为美国安全政策的核心。
他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 2019年,他创办马拉松倡议智库,专门研究大国对抗策略。 2021年出版著作《拒绝战略》,详细阐述如何通过联盟体系遏制区域竞争对手。
2024年3月21日,在胡佛研究所的研讨会上,科尔比首次提出美国军力不足以同时进行两场大战,必须集中资源对付中国。 他多次强调,中国不是普通的挑战者,而是美国面临的唯一“重量级对手”。
为什么如此专注于中国? 科尔比在多次采访中解释,美国军事资源有限,如果因为朝鲜半岛冲突而分散力量,将注定输掉与中国的战争。 他将朝鲜归类为“中等对手”,而中国才是真正能动摇美国霸主地位的对手。
他基于美国国防部年度报告的数据分析,中国火箭军已经建立了从短程到洲际的全覆盖导弹体系。 东南沿海部署的东风-15和东风-11短程导弹数量超过千枚,具备精确打击能力。 东风-15C甚至能摧毁地下坚固工事。
射程1000多公里的东风-16和1500公里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能够突破现有反导系统。 东风-21D被称为“航母杀手”,射程达2500公里,而东风-26的5000公里射程可以覆盖第二岛链。 长剑-100巡航导弹则提供了另一种打击选择。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的导弹生产能力。 科尔比指出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持续不断地生产各型导弹。 美国海军和空军虽然仍占优势,但在陆基导弹领域已经落后于中国。
2024年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中国核弹头数量超过600枚,并且正在快速增长。 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器达550个,导弹400枚。 新一代核潜艇配备的巨浪-2和巨浪-3导弹,使中国具备了海上核反击能力。
这些军事优势让科尔比认为,常规冲突中美国难以取胜。 于是他提出极端建议:向韩国提供核保护伞,甚至不惜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这一言论立即遭到反战组织的强烈批评,他们指出核战争没有赢家,必须通过对话解决争端。
但科尔比在社交媒体上继续捍卫自己的观点。 2024年5月10日,他在X平台上发文强调:“中国是美国和韩国最大的威胁,美国必须积蓄力量准备大战。 ”10月12日又发文称,美国必须准备应对同时发生在欧洲、中东和亚太的多场冲突。
这些言论引起韩国政府的不安。 媒体报道显示,韩国外交部紧急进行内部评估,并在记者会上再三保证美韩同盟依然牢固。 韩国官员私下表示,这种“优先中国”的战略可能让韩国暴露在朝鲜的威胁之下。
2024年12月23日,特朗普提名科尔比担任国防部政策副部长。 在2025年3月4日的参议院听证会上,科尔比表态称不希望朝鲜控制韩国,并表示会考虑军事选项阻止伊朗核计划。 经过54比45的投票,他于4月8日获得确认,4月15日正式上任。
就职后,科尔比立即推动国防部文件强化亚太优先战略。2025年7月,他暂停对乌克兰军事援助,重新审视全球优先事项,引发国会激烈辩论。 面对质询,他直白表示这是为了集中资源应对中国挑战。
2025年8月,欧洲白宫会议后,特朗普表示美国可能在乌克兰和平协议中提供安全保证。 但科尔比告诉欧洲盟友,美国只会发挥最小作用。 他批准建立的审查机制,阻止乌克兰使用远程导弹攻击俄罗斯领土。
科尔比同时向澳大利亚施压,要求在AUKUS框架内明确承诺“协防台湾”。 他公开支持韩国发展自主核力量,声称朝鲜无核化已经不现实,只能限制其导弹射程。他还推动日本将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3%。
这些政策引发共和党内部部分人士的批评,认为他对伊朗态度软弱。但科尔比在听证会上强硬回应,称伊朗核计划是“生存威胁”,将建议特朗普采取军事行动阻止。
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反对这种挑衅言论,强调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发展道路,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中方指出,中国军事力量完全用于防御目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亚太地区国家密切关注这些发展。 一些东南亚国家表示担忧,认为大国竞争可能迫使地区选边站队。 澳大利亚和日本则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同时谨慎避免直接刺激中国。
军事分析家指出,中国火箭军的实力确实改变了区域力量平衡。 美国航母战斗群不再能无忧无虑地靠近中国沿海,各种中程导弹形成了覆盖第一岛链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美国海军研究所报告显示,中国导弹部队的现代化速度超出预期。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尤其令人担忧,其滑翔弹道能力使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 火箭军的指挥控制系统也实现了高度信息化。
科尔比的言论反映了美国战略界的深层焦虑。 一方面要维持全球霸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中国军事实力的快速增长。 这种矛盾心理导致了一些极端言论的出现。
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报告指出,美军同时应对两场大型战争的能力已经不足。 海军舰艇老化,空军飞机备战率低,陆军规模缩小。 这些现实问题迫使战略制定者做出艰难选择。
韩国智库的研究表明,如果美国减少对朝鲜半岛的承诺,韩国将面临安全困境。一些议员已经开始讨论自主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尽管这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日本则加快军事现代化步伐,购买F-35战斗机和战斧巡航导弹,加强西南诸岛的防御力量。 2024年版《防卫白皮书》首次明确将中国称为“最大战略挑战”。
澳大利亚在AUKUS框架下计划获得核动力潜艇,但该项目面临技术转移困难和成本超支问题。 科尔比施加压力要求澳大利亚明确承诺在台海冲突中支持美国。
这些动态正在改变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军事演习频率增加,新型武器系统不断部署,各国都在为可能的大国冲突做准备。
中国继续强调和平发展,但同时也加强军事现代化建设。 火箭军部队进行多次实弹演习,展示多种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 海军航母编队定期穿越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训练。
美国第七舰队增加了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动”频率,B-52战略轰炸机定期飞越南海上空。 2025年6月,美军在菲律宾新增4个军事基地,进一步靠近台湾和南海潜在冲突点。
分析人士认为,科尔比的言论虽然极端,但反映了美国战略界的主流思想。 2024年《国防授权法》批准创纪录的军费开支,其中专门拨款用于针对中国的军事准备。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亚太地区正在经历自冷战以来最快速的军备建设。 各国国防开支普遍增长,先进武器系统密集采购,地区安全局势日趋复杂。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最近表示,东盟国家不希望成为大国竞争的棋子,呼吁各方保持克制。 印度尼西亚则推动制定“东盟印太展望”,强调包容性区域合作。
这些发展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图景:一方面军事准备在不断加速,另一方面外交渠道仍然保持开放。 中美两军之间仍然保持着危机沟通机制,防止意外冲突升级。
科尔比的观点继续影响着美国国防政策。 2025年8月发布的《国防战略指南》明确将中国列为“步步紧逼的挑战”,要求全军调整部署和装备发展重点。
美国陆军开始重新装备远程精确打击导弹,海军加速部署无人舰艇,空军开发新一代轰炸机。 所有这些举措都明确针对太平洋地区的潜在冲突。
军事观察家注意到,美国正在第一岛链加强军事存在,同时强化第二岛链的防御能力。 关岛基地正在建设强化机堡和反导系统,以应对中国导弹威胁。
夏威夷珍珠港基地加强了潜艇维修能力,为增加在亚太地区的潜艇部署做准备。 美军潜艇部队被视为对抗中国海军的关键优势。
这些军事部署伴随着外交行动。 美国加强与菲律宾、日本的军事合作协议,推动建立美日韩三边军事协作机制。 2025年7月,三国首次举行联合反导演习。
中国则加强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举行联合海上演习和战略轰炸机联合巡逻。 中国外交部长表示,这种合作不针对第三方,旨在维护地区稳定。
台湾问题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美国增加对台军售,国会推动更多官员访台。 中国军方加强在台海周边的军事活动,表示将坚决挫败任何分裂图谋。
分析人士指出,台海地区的军事平衡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军力的增长使统一能力不断增强,美国则试图通过加强台湾自卫能力来维持现状。
这些动态引发全球关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呼吁大国保持克制,警告新冷战的风险。 但与此同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分歧难以弥合。
国际原子能机构表达对核扩散风险的担忧。 朝鲜继续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伊朗提高铀浓缩浓度。 一些国家开始讨论核共享安排的可能性。
全球军费开支达到冷战结束后的最高水平。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军费开支超过2.5万亿美元,主要增长来自亚太地区。
这些数字背后是各国对安全环境的担忧。 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多边机制效能下降,所有这些因素都推动着军事化趋势。
科尔比的言论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注脚。 但作为美国国防部政策副部长,他的观点正在通过政策文件转化为具体行动。 每周都有新的军事部署调整,新的武器采购计划,新的联盟协议签署。
亚太地区的天空和海域变得更加繁忙。 战斗机紧急起飞拦截不明目标的情况增加,军舰近距离相遇的事件时有发生。 外交官和军官的热线电话频繁响起。
各国民众通过媒体关注这些发展。 社交媒体上,军事话题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爱国情绪和反战声音同时存在,形成复杂的舆论图景。
经济学家警告军事开支增加可能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医疗等社会开支面临压缩压力,税收负担可能加重。 这些权衡考验着各国决策者的智慧。
国际关系学者指出,我们正在见证历史性的权力转移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既有风险也有机遇。 如何管理这个过程,避免灾难性冲突,考验着所有相关方的智慧。#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