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赛季 CBA 季后赛,广东男篮止步八强的画面仍历历在目。整个赛季,徐杰场均出战 38 分钟,多次在关键比赛中打满第四节;胡明轩则在攻防两端独自扛起重担,既要承担外线防守尖兵的角色,又要在进攻端充当救火队员,两人的使用率一度攀升至球队前两位。彼时的广东男篮,因缺乏合格的外援分担压力,本土核心的过度透支成为制约球队走得更远的关键症结。
如今,随着麦考尔、萨林杰、奎因三位外援的加盟,以及崔永熙、焦泊乔两位国手的加入,广东男篮终于搭建起 “外援 + 国手” 的双引擎体系,徐杰与胡明轩也迎来了职业生涯中难得的喘息。其中,新援后卫麦考尔的到来,更是直接为本土后场缓解了压力。
上赛季效力广州男篮时,这位身高 1 米 96 的后卫交出了场均 22.9 分、5.1 篮板、5.0 助攻、2.1 抢断的全能数据,关键的是,他兼具持球组织与外线攻坚能力 , 在广东男篮的战术体系中,麦考尔既能接过主控重任,让徐杰从繁杂的组织任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无球跑位与外线投射;又能凭借犀利的突破撕开防线,为擅长穿插的胡明轩创造更多空切与快攻机会。
不止于后场,崔永熙与焦泊乔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广东男篮的阵容拼图。崔永熙的锋线冲击力,不仅填补了广东锋线乏力的短板,更能在防守端分担胡明轩的压力,让后者不必再频繁跨位置防守对方核心球员;焦泊乔在内线的机动性与护框能力,则为徐杰、胡明轩的外线防守提供了保障,减少了两人因内线失守而被迫补防的消耗。
至此,广东男篮形成了 “胡明轩 + 徐杰 + 崔永熙 + 焦泊乔” 的本土四强配置,这套阵容既有丰富的大赛经验,又具备年龄优势,与外援阵容形成了高效互补。
然而,双引擎启动的背后,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球权分配的平衡与角色定位的转换。过去两个赛季,徐杰是广东男篮的后场大脑,场均传球次数位列联赛后卫前列;胡明轩则是球队的攻坚利器,关键时刻的突破与造杀伤是广东的重要得分手段。
如今,麦考尔的持球权占比、萨林杰的内线低位需求,以及崔永熙在锋线的战术地位,都可能压缩本土核心的球权空间。如何在有限的触球机会中保持进攻效率,如何从绝对核心 向功能性球员灵活切换,成为徐杰与胡明轩新赛季必须面对的挑战。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队内年轻球员的成长空间问题。上赛季,在徐杰、胡明轩负荷过重的情况下,陈家政、王洪泽等年轻球员曾获得不少轮换机会,尽管表现起伏,但也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如今,广东男篮阵容深度大幅提升,常规轮换阵容可能压缩至 10 人左右,年轻球员的出场时间难免受到影响。如何在保证球队竞争力的同时,为年轻球员创造锻炼机会,考验着杜锋教练组的排兵布阵智慧。
不可否认,广东男篮的 “外援 + 国手” 双引擎,为徐杰、胡明轩带来了久违的支持,也让球队重返争冠行列。但篮球从来不是简单的球星堆砌,本土核心能否适应新角色,年轻球员能否在夹缝中成长,将成为决定广东男篮新赛季高度的关键。当徐杰在无球端跑出空位,当胡明轩在防守端卸下重担,或许我们会看到,这支老牌劲旅正在以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向总冠军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