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的天刚蒙蒙亮,美军RC-135S侦察机的机组人员已经熬红了眼。
这架绰号"眼镜蛇球"的电子侦察机在预定空域盘旋了整整六个小时,机舱里弥漫着咖啡和汗水的混合气味。电子战军官盯着毫无动静的雷达屏幕,忍不住爆了句粗口:"见鬼,中国人的导弹到底还射不射了?"
就在这架造价3.7亿美元的侦察机无功而返时,海南岛以东海域,一枚东风-31AG洲际导弹正划破晨雾直冲云霄。火箭军某旅的赵静军士长站在指挥车里,看着屏幕上实时传回的弹道数据,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位在导弹部队服役二十多年的老兵清楚地记得,二十年前他们发射导弹时还得偷偷摸摸,生怕被外国侦察卫星发现。现在倒好,不仅大大方方地射,还要让全世界都看清楚。
这种转变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年间中国的洲际导弹就像个"铁憨憨",要么蹲在固定的发射井里当活靶子,要么只能在特定公路上慢慢挪动。外国侦察卫星把这些固定发射场的位置摸得门儿清,真要打起仗来,能不能把导弹射出去都是个问题。现在的东风-31AG可不一样,搭载它的8轴重型越野车能在戈壁滩上撒欢,高原山地如履平地,随便找个林子就能停车发射。
去年那次让美军侦察机扑空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时火箭军故意放出风声要在东海试射,结果导弹车队悄没声地开到了海南。等美军侦察机在东海空域干瞪眼的时候,东风-31AG已经从南海方向打出去了。这套"声东击西"的把戏,让五角大楼的情报分析员们直挠头。赵静想起这事就乐:"咱们现在玩的是'猫捉老鼠',不过这次老鼠可不好抓。"
要说这东风-31AG的本事,那可真是让反导系统头疼。一枚导弹能分出好几个弹头,每个弹头还能自己变轨,专挑不同的目标打。这就像同时扔出去好几个酒瓶子,拦截了一个还有仨。更绝的是它走的是"钱学森弹道",在大气层边上"打水漂",飞行轨迹飘忽不定,让反导系统的计算机算得直冒烟。末端速度能达到25马赫,相当于每小时3万公里,等雷达发现它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准备后事了。
就在中国这边频频亮剑的时候,其他几个核大国却接连出洋相。美国的"民兵3"导弹试射失败,被迫在空中自毁。英国的"三叉戟"潜射导弹更离谱,点火后直接栽进海里,差点把自家核潜艇给砸了。俄罗斯的"萨尔马特"重型导弹也是磕磕绊绊,试验进度一拖再拖。相比之下,中国火箭军的"稳如老狗"表现,让赵静这些老兵油子们腰杆挺得笔直。
这种变化背后是中国军工几十年如一日的埋头苦干。从最初的仿制苏联导弹,到如今自主研发世界一流的洲际导弹,中国战略威慑力量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赵静还记得刚入伍时,部队用的还是老式的液体燃料导弹,发射前光加注燃料就要好几个小时。现在全数字化控制,自动化发射流程压缩到秒级,真正实现了"停车就打"的作战能力。
东风-31AG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它能打1万多公里,而在于敌人根本不知道它会在哪儿冒出来。传统的核威慑比拼的是谁家的导弹更多更猛,现在比的是谁家的导弹更难被发现。这种"动态生存"能力才是确保二次核反击可靠性的关键。用赵静的话说就是:"咱们现在不跟人家比嗓门大,就比谁更能'苟'。"
夜幕降临,赵静站在营区里望着满天星斗。这位老兵知道,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军人的坚守,才换来了今天这份底气。当东风-31AG划破长空时,它承载的不仅是一枚导弹的重量,更是一个大国捍卫和平的决心。下次美军侦察机再来窥探时,或许该好好想想,到底是谁在监视谁。
本文就是要传达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没有一点儿不好的引导想法。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