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麾下十大猛将,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好手,可最后能善终的只有季布和项佗两人。
这十个人里,有项羽的发小,有楚国旧将,有平民出身的猛士,还有宗室子弟。
他们的命运,就像楚汉战争的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奈。
龙且,项羽的发小,楚国贵族后裔。
这家伙长得魁梧雄壮,骁勇过人,是典型的猛将形象。
他对项羽忠心耿耿,但性格急躁,有点轻敌。
龙且官至西楚国大司马,是项羽麾下最高军事统帅之一。
早期随项羽救赵、破秦,后单独领军大破英布,平定齐地。
可惜在潍水之战中,他急于求胜,中了韩信的水攻之计,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
龙且的死,对项羽打击很大,楚汉战争的局势从此急转直下。
钟离眛,楚国旧将,出身将门。
这人智勇双全,性情刚直,对项羽和西楚政权忠心耿耿。
他多次在与刘邦的汉军交战中破敌,屡立战功。
项羽败亡后,刘邦悬赏捉拿他。
钟离眛投奔好友韩信,但刘邦忌惮其才能,韩信倍感压力。
钟离眛为了不连累韩信,慨然自刎。
这位才能出众的忠义之士,最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英布,出身平民,早年因犯法被在脸上刺字,故又称黥布。
他猛将之姿,因面部刺字更显凶悍彪悍。
英布骁勇善战,但有勇无谋,利己主义,反复无常,政治立场不坚定。
因战功被项羽封为九江王,是诸侯王而非普通部将。
巨鹿之战中为项羽军先锋,率先击破秦军,屡次担任楚军前锋,功勋卓著。
先叛楚归汉,助刘邦击败项羽。
刘邦称帝后,他于公元前196年起兵反汉,战败后逃往江南,被长沙王吴臣诱杀。
英布一代猛将,但政治眼光短浅,为人背信弃义,最终自食其果。
季布,楚地著名游侠,以信义闻名于乡里。
这人一诺千金,为人耿直,但懂得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为项羽部将,但并非核心统帅阶层。
多次率领军队与汉军交战,曾将刘邦逼入困境。
归顺刘邦后得到赦免,并在汉朝为官,晚年病逝。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他被后世视为信义的化身,其顺应时变、得以善终的结局也常被称道。
曹咎,早年是蕲县狱掾,曾对项梁有恩。
这人沉稳,重情义,但军事才能非常平庸。
因与项家的旧情,被项羽委以重任,官至大司马,封海春侯。
无突出战功,主要负责守城和后勤工作。
公元前203年,奉命坚守成皋,刘邦派人连日辱骂挑衅,曹咎不堪受辱,违背项羽“坚守不出”的命令,贸然出战,导致全军覆没,城陷后羞愧自刎。
曹咎是个忠臣,但非良将,是项羽用人唯亲的一次重大失败。
桓楚,秦末吴中的起义者,楚国旧部。
这人勇武果敢,是早期反秦的骨干力量。
参与会稽起义,后随项羽救巨鹿、入关中。
项羽败亡后,史书再无其任何记载,下落不明。
桓楚是个勇猛的早期革命者,但在历史长河中光芒被其他人所掩盖。
丁公,季布的同母异父兄弟。
这人圆滑,缺乏原则,看重个人利益。
楚国将领,但非核心层。
曾在彭城之战后追击并放走了穷途末路的刘邦。
刘邦称帝后,丁公前去谒见,想讨功劳。
刘邦却以“你让项羽失去了天下”为由,将其斩首示众。
丁公是典型的政治牺牲品,他的死体现了刘邦高超的政治权术和树立忠君典型的意图。
于英,楚国猛士,与桓楚齐名。
这人魁梧有力,应为猛将体型。
勇猛无畏,类似冲锋陷阵的先锋官。
随项羽征战,但具体战功史书缺载。
“败于韩信铁车阵”之说多见于民间演义,非正史记载。
大概率在后期战争中战死。
于英是个勇武过人的将领,但缺乏独立指挥的显赫战绩,因此记载很少。
项佗,项羽的宗族子弟。
这人能力尚可,但非顶尖将才。
曾官至柱国,后被项羽封为魏王。
曾抵抗汉军东进,但被灌婴击败。
投降刘邦后,得以善终。
项佗是个能力一般的宗室将领,但懂得顺应时势,保全身家。
项庄,项羽的堂弟。
这人勇猛,执行力强,是一名合格的武士。
鸿门宴上舞剑,意图借机刺杀刘邦。
此事是其唯一载入史册的事迹。
鸿门宴后,史书再无其任何记载,下落不明。
项庄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而留名千古,成为项羽优柔寡断、未能除掉心腹大患的一个历史注脚。
项羽麾下十大猛将,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好手,可最后能善终的只有季布和项佗两人。
这十个人里,有项羽的发小,有楚国旧将,有平民出身的猛士,还有宗室子弟。
他们的命运,就像楚汉战争的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奈。
这篇文章只是用来传递积极的能量,没涉及到那种很低俗或者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跟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把相关内容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