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的邻居越南那边,有一件事儿闹得沸沸扬扬,那就是政府打算对摩托车“下手”了。
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
没错,就跟咱们国内一些大城市早些年走过的路子差不多,打算限制摩托车上路。
消息一出来,越南社会立马就分成了两派,有人觉得这是城市进步的必经之路,但更多的人,尤其是普罗大众,心里是五味杂陈,甚至可以说是叫苦不迭。
这小小的摩托车,怎么就能在越南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他们学咱们中国这招,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到尾,好好说道说道。
要理解越南为啥要跟摩托车“过不去”,您得先想象一下河内或者胡志明市早晚高峰的景象。
那根本不叫堵车,那叫“摩托车海洋”,成千上万辆摩托车像潮水一样涌上街头,发动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的喇叭声,混合着尾气的味道,形成了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
官方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整个越南的摩托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四千五百万辆,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差不多平均每两个越南人就有一辆。
在大城市里,这个比例更夸张,机动车里十辆有九辆是摩托车。
这么多摩托车挤在一起,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
首先就是交通堵塞,堵得水泄不通是常态,有时候两三公里的路,开车或者坐车能给你堵上一个小时,但骑摩托车见缝插针可能就快很多。
其次是交通事故,越南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里,超过七成的主角都是摩托车,这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悲剧。
再有就是环境污染,几千万个小发动机同时排放尾气,对城市的空气质量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面对这些城市管理的难题,越南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着能不能学学咱们中国的经验,用“禁摩”这剂猛药,来治一治这“城市病”。
从管理的角度看,这个想法似乎有它的道理。
但是,政策好不好,不能只听制定者怎么说,更要看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
禁令的风声一吹出来,越南的普通民众立马就炸了锅。
他们的担忧非常具体,也非常现实。
对于绝大多数越南家庭来说,摩托车根本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每天睁开眼就要依赖的“腿”。
咱们可以算一笔账,越南一个普通上班族的月薪,大概在三百多万到五百万越南盾之间,换算成人民币,也就是一千到一千八百块钱。
每天骑摩托车上下班,油钱加上停车费,可能也就几块钱人民币。
可要是禁了摩托车,怎么办?
坐公交车?
越南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得相当滞后,公交线路少,覆盖面窄,发车间隔还长。
住在城南,上班在城北,坐公交可能得倒腾两三趟车,路上花的时间比骑摩托车多出一两个小时是常事。
时间就是金钱,迟到了要扣工资,这点谁都明白。
那打车呢?
更不现实。
打一次车的费用,可能就占去了一天甚至两天收入的一大部分,谁能天天这么“奢侈”?
所以你看,摩托车在越南,它扮演的角色太重要了。
它不仅仅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代步工具,它深深地嵌入了越南的社会经济肌理之中。
它是送孩子上学的“校车”,是外卖小哥赖以生存的“饭碗”,是小商贩走街串巷的“移动店铺”。
在越南街头,你经常能看到一辆摩托车载着一家三四口人,前面踏板上还放着刚买的米和菜,这在咱们看来可能觉得危险,但在他们那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常态。
直接把这个最重要的工具给禁掉,又不提供一个足够好、足够便宜的替代方案,这不等于直接给老百姓的生活“断电”吗?
这日子还怎么往下过?
这时候,很多人就会拿咱们中国来举例子,说你看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不都禁摩成功了吗?
城市交通不也变得井然有序了吗?
话是这么说,但关键在于,咱们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和条件。
中国的大城市之所以能成功推行禁摩,背后是有着一系列强大支撑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共交通的超前发展。
在咱们下决心整治摩托车问题的时候,地铁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铺开。
以上海、广州为例,地铁线路从几条迅速发展到十几条、二十几条,像一张巨大的网,覆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地面上,公交线路不断优化,还推出了速度更快、准点率更高的快速公交(BRT)。
老百姓出门,有了地铁、公交这些既方便又便宜的选择,对摩托车的依赖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完全不同。
咱们禁摩的那些年,正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花几万块钱买一辆小轿车,或者花一两千块钱买一辆电动自行车,已经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特别是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它简直就是摩托车的完美替代品,使用成本低,不用加油,充电方便,满足了中短途出行的所有需求,顺利地填补了摩托车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
反观现在的越南,这两条关键的“成功密码”它一个都不具备。
公共交通方面,全国目前只有首都河内拥有一条刚开通不久的城市轻轨,线路短,覆盖范围小,对于庞大的通勤人口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胡志明市的地铁线,说了十几年,至今还没完全建成通车。
经济方面,人均四千美元的GDP水平,决定了汽车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依然是奢侈品。
至于电动车,虽然是个方向,但越南国内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几乎是空白,便利性远远比不上随处可见的加油站。
所以说,越南想学中国禁摩,有点像是只学了招式,没学内功。
中国的经验,核心不是那个“禁”字,而是在“禁”之前和“禁”的同时,做了大量的“疏导”和“建设”工作,是先为大家准备好了更好的出路,才把老路给堵上。
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城市治理升级。
而越南现在的情况,更像是在地基还没打牢的时候,就急着要盖高楼,风险是非常大的。
一个政策的出台,尤其是在交通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民生领域,最忌讳的就是“一刀切”。
得先摸清楚老百姓的“饭碗”和“车轮子”是怎么连在一起的,先想办法把路铺平,把桥搭好,让大家有新的、更好的选择,那时候再来谈限制,阻力自然就会小很多。
否则,操之过急,很可能不仅治不了城市的“拥堵病”,反而会引发更深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