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龙在《AI 时代,成为强者》中提到 “内卷时代破局三条建议”,其中 “看政策趋势” 是关键。
可你是不是总摸不透:房贷利率为啥忽高忽低?理财收益为啥说变就变?
其实这些波动的 “源代码”,全藏在央行一本看似神秘的 “魔法笔记本” 里 —— 央行资产负债表。
这张表常被忽视,却是读懂货币政策的 “密码本”,今天我们就拆透它,让你也能抓住背后的财富信号。
央行资产负债表,全称是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你可以把央行理解成 “国家银行系统的总管家”或 “银行的银行”;而资产负债表,就是记录这位 “大总管” 家底和欠条的大表格。
一、先抓总纲:1 个公式摸清央行 “家底”
央行资产负债表遵循最基础的会计恒等式,记住这句话就够了:总资产(家里的钱 + 借出去的钱)=总负债(欠别人的钱 + 别人存的钱)
这个公式永远成立,必须平衡——这也是 “资产负债表” 名字的由来,不管央行怎么操作,两边都得 “对等”。
划重点:不用记复杂会计知识,先认准 “资产 = 负债” 这个总原则,后面拆细节就好懂了!
二、资产端:央行的 “钱” 都投去了哪?
2023 年央行总资产约 45 万亿元 —— 大概相当于 3 个广东省 2023 年的 GDP(2023 年广东 GDP 约 13.5 万亿),相当于全国每人 “摊” 3 万多,这就是国家银行系统的 “总家底”。而这些 “家底”,主要投在 3 个方向(占90%):
1、国外资产(占比超 55%,“大头中的大头”)
也就是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还有欧元、日元等),专业上叫 “外汇占款”—— 简单说:企业出口赚了美元,去商业银行换人民币;商业银行再拿这些美元找央行换,央行给银行放人民币,这笔放出去的人民币就是 “外汇占款”。
过去 20 年,中国企业出口猛增,外汇占款一度成了央行给市场 “放钱” 的主要方式,2014 年高峰时占比甚至高达 80%!
划重点:现在出口增速慢了,外汇占款增长也变缓,央行就会用 “降准” 这类方式给市场 “补水”—— 这直接影响你办房贷的难易度和利率高低!
2、对政府债权(占比约 4%,特殊但关键)
就是央行持有的国债,相当于 “央行借钱给政府”。但你可能会问:“央行能随便给政府钱吗?” 答案是不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 “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所以央行持有的国债主要是历史形成的。
近年更多是通过 “公开市场操作” 间接调节:比如央行在市场上买国债,相当于临时 “借钱” 给政府,到期再把国债卖回去,这样既能灵活调节市场流动性,又不违反规定。
划重点:这部分钱不随便动,主要用来 “灵活调流动性”,避免市场里的钱太多或太少。
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比约 30%,商业银行的 “应急钱箱”)
简单说就是央行借给商业银行(比如工行、建行)的钱。当银行缺钱时,能把持有的国债、票据等抵押给央行,换 “中期贷款”(MLF)、“短期贷款”(逆回购)或 “长期低息贷款”(再贷款)。
举个栗子:假设工行这个月放贷太多,手里没钱周转了 —— 它会拿着 100 亿国债找到央行,说 “我用这个抵押,借点钱用 3 个月”。央行查完国债没问题,给它 95 亿(扣的 5 亿是提前算好的利息),约定 3 个月后工行还 95 亿 + 利息,再把国债赎回去。这就是 MLF 操作,相当于央行给银行发了张 “中期信用卡”,抵押资产就能借。
划重点:银行缺不缺钱、能不能给企业 / 个人放贷,常要看央行这部分 “应急钱” 给得多不多。
三、负债端:央行的 “钱” 从哪儿来?
资产端是 “花出去的钱”,负债端就是 “钱的来路”—— 央行的 “钱包” 主要靠这 3 笔钱:
1、货币发行(占比约 20%,你手里的现金)
就是咱们兜里的纸币和硬币(专业叫 M0)。本质上,这是央行开给你的 “不付利息的欠条”:你手里的 100 元,相当于央行欠你 100 元的 “凭证”,理论上你随时能拿它换回等价的商品或服务。
划重点:市场上的现金多不多,直接影响 “日常消费的钱够不够用”。
2、金融性公司存款(占比约 15%,商业银行的 “备用金”)
就是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钱,主要是 “存款准备金”—— 法律规定,银行不能把老百姓存的钱全贷出去,必须留一部分 “保命钱” 存在央行,万一有人集中取钱,能拿出来应急。
而且这部分钱不是白存的!央行会给商业银行付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息”,当前年利率约 0.35%—— 相当于银行把闲钱存央行,还能赚点 “零花钱”。
划重点:央行调 “存款准备金率”(比如降准),就是让银行少存点钱、多放点贷,市场里的钱就会变多。
3、政府存款(占比约 5%,财政部的 “临时钱包”)
就是财政部存在央行的钱,比如税收、国企利润这些财政收入,没花出去的部分就暂存在央行。
举个生活例子:就像你家 “主人”(政府)把工资卡里的钱暂时放管家(央行)这儿,等要给公务员发工资、搞公路 / 学校建设时,再从管家这儿取走 —— 这笔钱取走时,会转到 “货币发行” 或 “对政府债权” 里,变成市场里能用的钱。
划重点:政府啥时候花钱、花多少钱,常要看这笔 “临时存款” 啥时候取出来。
四、关键疑问:为啥 “资产 = 负债”?央行真能 “无中生有” 印钱?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疑惑:为啥资产必须等于负债?这不符合 “先有钱再花钱” 的常识啊!
其实奥秘在于:央行真能 “无中生有” 地创造货币 —— 它不需要先有 “本金” 再投资,而是每花一笔钱,就同时创造一笔等额的 “欠条”(也就是负债)。
举个例子:一家企业出口赚了 10 亿美元,先去商业银行换人民币,商业银行再找央行换汇。
这时央行会这么 “记账”:
资产端:记 “国外资产(外汇)+10 亿美元(约 70 亿人民币)”(相当于多了 10 亿美元的 “家底”)
负债端:记 “货币发行(或商业银行存款)+70 亿人民币”(相当于多了 70 亿的 “欠条”)
整个过程,没花自己的 “本金”,就靠 “记账” 创造了 70 亿人民币 —— 这就是 “资产决定负债,负债是货币源头” 的底层逻辑。
当然,这种 “魔法” 不是无约束的:央行必须盯着通货膨胀、汇率稳定这些目标,要是随便 “印钱”,可能会让物价飞涨(比如以前的 “蒜你狠”“姜你军”,就可能和市场钱太多有关),反而给大家的生活添烦恼。
划重点:央行 “印钱” 不是瞎印,得平衡 “钱够不够用” 和 “物价稳不稳”。
读懂它,你能抓住什么?
可能有人会问:“这张表和我有啥关系?” 其实关系大了 —— 它能帮你提前感知 “钱松钱紧” 的信号:
外汇占款涨了,可能意味着企业出口好、市场流动性变多;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增加,可能预示银行能放更多贷,你办房贷、车贷更容易;
央行降准(金融性公司存款减少),往往意味着市场要 “放水”,理财收益可能会变低,但贷款成本可能下降。
下次再看到 “央行政策” 的新闻,不用等别人解读 —— 你自己就能查这张 “魔法笔记本”:打开【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找到【调查统计司】→点击【货币统计概览】→查看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从数据里找信号,就能更清楚财富往哪儿流~
小测试:考考你懂了没?
问题:如果央行购买 100 亿国债,资产负债表如何变化?
答案:资产端 “对政府债权” 增加 100 亿,负债端 “货币发行” 或 “商业银行存款” 也增加 100 亿(符合 “资产 = 负债” 原则)。
你答对了吗?评论区说说你现在对 “央行印钱” 有没有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