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本该是奔跑、拼搏、做梦的年纪,却在一场村里的篮球赛上戛然而止。这个名字叫宁宇华的广西少年,把最沉重的注脚留给了这个世界。母亲一遍遍在短视频里翻看儿子的影像,语气里全是撕裂的想念和无尽的疑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谁能给她一个说法?
从视频和邻里的话里看,宁宇华并不是只会扣篮的“运动机器”。他会做饭,会下地干活,会把家里最后一个鸡腿先夹给母亲;学校里是老师的小帮手、同学们的开心果;家里是能扛两捆玉米杆的靠谱孩子。刚考上新学校,离报到只有二十多天,未来本该充满可能性,却在赛场上被一声倒下彻底打断。
▶ 赛场不是孤岛,更不是推诿的借口
据母亲说,比赛中他突然倒地,再也没起来;摔倒的具体原因、现场救治流程和各方责任的划分,母亲并未得到清晰交代。令人愤怒的是,事后相关方似乎在互相推诿,信息断档、迟迟没有权威说明。孩子没了,责任却像热了的面条一样被来回拉扯——这样的局面,比悲伤更刺人。
▶ 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这件事提醒我们基层体育活动安全的短板。村级赛场上是否有医疗急救人员?有没有AED和基础救援流程?赛事组织方的责任怎么划,有没有信息公开和应急预案?遇到突发情况时,快速、透明的处理不仅能安抚家属,也有助于还原真相,避免谣言和无休止的猜测。
宁妈妈用AI合成“长大后的儿子”照片来怀念,这种方式或许有人看不惯,但失去孩子的痛,只有当事人知道。我们应当以尊重和同情对待她的哀思,而不是冷嘲热讽。同时,也应该把这份痛转化为推动改变的动力: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调查、公开调查结果;推动基层赛事纳入基本安全标准;为每一次村里的比赛配备必要的医疗与救援装备和人员。
我在想,如果换成你家的孩子倒下,你会希望看到什么?警急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到场,还是一句迟来的安慰?希望读者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声音:你认为村级体育活动应该如何加强安全保障?(文中信息来自当事母亲在公开短视频账号的发布与互动,为保护隐私未做更多推断。)愿每一个在青春路上奔跑的孩子,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