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南宁市郊区的那龙煤矿,在广西老一辈心里,这个地方曾经风光无限,是不少家庭的骄傲。
追溯起来,最早能找到1947年民国时期的零散采煤点,那时大家都是靠着最简单的工具,日子也不容易。
后来,1958年南宁市正式设立那龙煤矿,紧接着一年又搞了白马煤矿,两个项目都是当时的重点。到了1962年,这两个矿合并,归自治区管理,年产稳定在6万吨左右。
慢慢地,矿区分出了不同的井和厂,变得越来越有规模。
那龙煤矿所在的这片土地面积差不多有51平方公里,探明的煤储量将近一亿吨,主要都是褐煤。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矿区也搭上了快车。
1983年那龙二号井启动建设,工人们头一次尝试经济承包责任制,干劲十足,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1988年二号井生产线开起来,年产九万吨,后来又扩建,下山采区建好之后,总产能达到了十五万吨。
除了挖煤,那龙煤矿还搞起了高岭土、水泥、砖厂、木器加工、园艺场等多种经营,几乎成了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那时候矿区有2800多名职工,带着家属一起生活,人口一度飙到两万以上。矿区建得像城镇一样,住宿区、医院、学校、食堂、影剧院、球场应有尽有。
工人们上班有保障,孩子上学有地方,家属看病也方便。外人都说那龙煤矿是“南宁的小香港”,意思是这里比周边繁华得多,连那龙镇都跟着受益,变成了一个完整社区。
进煤矿工作成了很多人向往的事,虽然苦点累点,但稳定,福利也好。
可惜的是,九十年代以后,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国家政策也开始调整,产量下滑,经营困难。多种经营顶了一阵子,终究还是抵不过大环境。
矿区效益越来越差,职工们的日子渐渐捉襟见肘。
到2001年,那龙煤矿宣布政策性破产,工人和家属不得不外出谋生,矿区一下子冷清下来,从前的小香港变得寂寞无声,厂房破旧,居民稀少。
时间一晃到了2025年,如今那龙煤矿的景象和当年完全不一样了。大门上还挂着老牌子,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格。
走进去,能看到衰败的痕迹:老路面龟裂,车很少,人更少。工人雕像还在,但周围都种上了蔬菜,湖旁的凉亭杂草丛生。曾经的学校如今改名叫邓东学校,变成了普通小学。
矿区里唯一的那龙粉店还开着,偶尔有老居民去吃碗粉,感受下过去的味道。整个生活区只剩下两百来人,大多是舍不得离开的老人。好多楼只剩一户人家,更多的是空楼。
矿区设有留守工作处,专门负责退休人员、低保、治安、住房维修和破产遗留问题,每年有266万元左右的预算,主要用来发工资、退休金和补贴。
这些钱来自政府财政,是对老矿工们最后的保障,让他们安稳度日。那龙镇也早已被合并进金陵镇,原来的中学合并成了那龙民族中学。
矿区虽然破产了,但留守处还在坚持运作,重点都放在老人的福利上。
让人意外的是,2021到2022年那龙煤矿突然又火了一把。原因是网络流行废墟探险,不少年轻人专门跑过来拍照打卡,最热的地方是影剧院。
这个影剧院以前是附近几十里唯一的,破产后关门二十多年,屋顶漏水,座椅长满藤蔓,舞台腐朽,灯箱生锈。最多一天有十几拨人来拍照,穿得时髦,背着相机。
老人们看着年轻人热闹,也有点烦,龚大爷说墙上涂鸦越来越多,垃圾也多了。影剧院2018年开始漏水掉瓦,老人年纪大修不动,留守处预算也紧张。
有人出二万买钢架想修,矿区没卖,留着当纪念。最后因为安全问题只能锁门,不让进了。
这些年,有些国企倒闭后改成公园或者景点,那龙煤矿有没有可能也这样还不好说。如果能改造,也许能带动周边发展,对本地人是好事。
现在网上搜那龙煤矿,出来的多是负面消息,像非法开采、赌博之类,实在让人唏嘘。当年煤矿的兴衰就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资源型产业的缩影。
过去靠煤致富,如今转型艰难,老人守着回忆,青年人外出谋生。矿区虽然破败,但留守机制还在,基本生活有保障,政府每年出钱维持,算是一种延续。
说到底,那龙煤矿的经历其实也是广西煤炭业的真实写照。南宁周边煤矿不多,那龙算是典型代表。矿区衰落以后,行政区划调整,学校合并,镇并入新镇,留下的都是老人。
政府财政兜底,确保基本生活。煤矿虽然倒闭了,但历史的痕迹还在,值得记住。资源型产业终究要考虑长远发展,不能只盯着眼前利益。
过去的小香港如今冷清如同空城,时代变了,煤矿也跟着变。未来会不会有新机遇,现在还说不准,但那些老设施、老故事一直都在,提醒着曾经的辉煌和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