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的月台上出现了一道刺眼的黄色。不是阳光。是新到手的“人类武器”——警棍。75名被挑选出来的NS执法员,穿着难以忽视的亮色制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巡逻。他们的腰间多了点儿东西。厄运的象征,还是安全的诺言?
谁能想到在号称世界最自由宽容的铁路网络上,每天竟有三名员工不得不去和挑衅、辱骂、甚至拳脚相向的乘客短兵相接?2023年,针对执法员的辱骂和袭击直接报案就有1095起。没错,每天大约三个,按下也冒出,像是永远踩不死的蟑螂。
那些数字背后,是388个实际受伤的人。他们或许只是想回家吃口晚饭。更多情况里,所谓轻伤,其实就是忍着痛继续站岗。可是,号称法治的荷兰,也只能跟上世界的惯例:实在劝不动,就让棍子说话。
让警棍上岗,这可是荷兰铁路头一遭。以往,NS员工具体干啥?劝架、调解、罚款、拦人,末尾可能还得坐下来抚慰一下自己的情绪。他们本来就有了随身摄像头和手铐。制服闪亮,权力也闪亮。问题从来都不缺权力的闪烁,缺的是有效的约束和底线。
最具讽刺意味的事,是员工自己也不想拿棍子。即便社会保障主管伊泰·比尔格也得小心措辞:“我们一直都不想让警棍成常规配置,但眼下值得一试。”多么诡异的循环:不愿意武装,却被现实推进,把棍子握得更紧。没人说得清楚,这到底是预警,还是最后的底线——又或者只是新一轮被动升级中的短暂妥协。
政客们倒清醒得很。“改善列车内外秩序的必要一步!”即将离任的国务秘书阿尔森胸有成竹。原来在她眼里,警棍不过是工具,是从A到B的跨步。但,警棍真能让恐吓停止吗?还是只会让暴力变得更为隐蔽与强烈?人们不是都相信明亮的制服和相机镜头会带来安全感么——如果镜头和警棍在哪,暴力也会退缩吗?现实没那么简单。
仔细想想,每个人都忽视了普通人的命运。那个抓着警棍的BOA,可能和昨天被推搡进墙角的同事一样,心里更希望没有碰撞,没有制服亮黄色代表的那种“危险”色彩。可街头小混混的浑话、喝高后随手一挥的胳膊,往往比安全岛上那些空洞通告更让人记仇——没错,伤口会被遮在制服下面,看不见,但它确实在那里。
两年试点,75把警棍。数字很精确,想必是脑袋里算过概率的——仿佛只要足够理性、足够谨慎,就能把不安全隔绝在铁轨外。可惜,那些在200公里时速的车厢里爆发的怒吼,从没有技术可以杀死。
我们乐意相信,每多一份执法装备,就少一些无谓的伤害。可世界的惯性是:暴力总比警棍早一步,流血总在决定协商之前。看似井然的秩序下面,其实是每一个员工的无声焦虑和社会集体的疲惫自救。
有时候我挺想去问问政府那些拍板的人,他们是不是还记得荷兰铁路刚刚通车那会儿的愿景?顺畅、方便、安全——大家只关心下一站不是打架,而是回家。现在,有人带上棍子,有人把希望贴在高科技小摄像头上。但铁轨两侧的阴影,谁也没法保证再不会扑过来。
最嘲讽的,是警方仍是最后的那道墙——施加武力的权利外包了一点,但没人真想让BOA变成新式警察。这个试点制度,到底是护身符,还是下一场权力滥用的前奏?没人敢打包票。
夜色下,铁轨格外冷清,警棍反射出一点点光。有人紧张,有人释然,有人暗自腹诽。世界在变,平安不再是自然状态。警棍成为新常态,难道不是这个时代最无声的荒诞剧本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