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秋天,天津中山路一早排起长队,数以千计的市民涌上街头,看热闹的人头攒动。不为别的,只因为当天要公开处决几十名罪犯。而在押解队伍的第十七辆卡车上,站着朱德的亲孙子朱国华。一个高干子弟沦为死刑犯,这样的反转连看惯大场面的老天津人都咋舌。权力与法律的正面交锋,究竟是如何上演的?背后掩藏的社会问题,到底有多深?一起走进朱国华的不归路,看一看那年“严打”背后的众生百态。
高干子弟到底能不能“吃香喝辣”?朱国华的故事给出了最极端的答案。一边是朱德孙子的光环,吃穿不愁、前途光明;另一边,却是锒铛入狱、身败名裂的结局。坊间曾一度传得离谱,什么“银行行长、豪华生活、美女成群”,但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朱国华既不是大官,更谈不上潇洒风流,甚至连容貌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一般”的人,却干出了让全市人民震怒的事。权力、家庭、环境、个人选择,这四只看不见的手,到底把朱国华引向了哪里?答案暂且留悬念。
朱国华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红色家庭”。祖父朱德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父亲则是铁路系统的小干部,母亲在银行任职。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足以让孩子一辈子无忧。但老百姓知道,家庭背景是一把双刃剑:成大事者依仗它,误了路的也不在少数。1976年,朱国华“顶父入职”、顺利上岗,一开始做事还算上心。单位同事记得,他热情、喜欢帮忙,还爱开玩笑,谁家花死了,他还会悄悄送上新的花盆。日常里,朱国华会滑冰、游泳,也能做点木工手艺,在别人眼里就是个有点小能力又不太正经的小伙。
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冒头了。朱国华越来越懒散,迟到早退是常态。有一次被点破,还嬉皮笑脸糊弄过去。虽说单位里对高干子弟多有包容,可老百姓心里都明白,这样下去迟早出事。果不其然,朱国华果真玩大了。他和几个狐朋狗友,拉帮结派、不学无术,最终滑到了犯罪的深渊。曾经的群众基础和家庭庇护,并没有成为挡箭牌。相反,这种“有人罩、出事不怕”的心态,把他越推越远。普通人看在眼里,有人可怜、有人恨,但更多的是无声叹息:“果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到了1982年底,朱国华的日子也走到了头。刚买新自行车不久,还憧憬着和军队医院护士结婚,转眼警察就找上门。他被抓的时候正吃着午饭,那顿饭居然成了他的“断头饭”。消息传开后,单位里的人都炸锅了。谁都不敢相信,这个看上去不出众的小伙,私下竟然卷入了多起强奸、猥亵妇女的恶性案件。天津市高级法院的公告让所有人愕然:朱国华与同伙团伙作案,手段恶劣、情节严重,被害人加起来数十人。更让人背脊发凉的是,他们在睦南道、马场道、大理道等闹市区光天化日之下作案,甚至以调动工作、交朋友为诱饵,欺骗女性青年的信任之后下手。如果不是铁证如山,谁都不相信,他能做出这样的事。
老百姓一度以为,凭他的背景兴许能捞一把。最初司法部门也曾打算轻判,甚至一度只打算劳教三年。但严打风暴来得猝不及防,第二批处决名单里死罪难逃。整个天津城震动,百姓拍手称快,但也有人悄悄议论:如果不是动静闹大了,他是不是还能被保护下来?孩子犯了罪,父母的脸面全碎了,单位领导也坐不住。1983年9月24日上午,大队摩托、警卫车辆开道,二十多辆刑车载着七十多名罪犯在天津中山路缓慢驶过,观者如堵、人声鼎沸。朱国华头发遮脸、麻木无神,站在第十七辆车头,他的二十五年人生被按下“暂停键”。
表面上,朱国华的案件算是尘埃落定,社会似乎也恢复平静。但那一年,像他这样“出事”的高干子弟并非孤例,高压之下的“严打”浪潮,看似解决问题,实际余波未了。反对声、质疑声没停,许多老百姓心里其实也在嘀咕:“要是真的能靠关系‘罩'得住,恐怕就轮不到被游街示众了;反过来,说‘一刀切'公平惩治,谁又能保证背后没有别的猫腻?”风头过后,社会暗流尚在,舆论漩涡也还在发酵。
有一些同龄“高干子弟”在看守所躲过风头后顺利“洗白”,依旧混得风生水起。正因为有这样的反差,朱国华的结局也更添几分无力和悲凉。有人说他是“害人者”,却也无法否认,他同时是那个时代环境的“被害者”。
很多人以为朱国华死于“罪行昭著”,但如果说只怪个人,那就太便宜背后的体制和环境了。真正的惊天“反转”在于,这件事的导火索其实是被“拖延”——他刚被抓时,司法部门原本只想劳教,后来因为“有人保他”,案子愣是拖了一年多。也就是说,要不是有人试图“网开一面”,他最多只是蹲几年。真相却是:越是想保,越是出事!等到严打一来,“一刀切、顶风作案重判”是铁律,他只能被公开处决来平息众怒。
单位开了专门的座谈会,法官问:“朱国华怎么会变成今天这样?”有人说是个人作恶,也有人说单位管理不严,还有人摆出“自小没吃苦、被溺爱坏了”的旁观者论调。而对照那些被处理“手下留情”、迅速调走、悄然复职的干部子弟,这场本该公正的惩治,就多了许多让人无奈的味道。
这个反转直戳要害:那些宠着、捧着、各种以爱的名义“包庇”的人,最终其实是把朱国华推上了绝路。如果他早点判、早点悔改,也许不会落到死路一条。可就是这份“特殊爱护”,成了压垮他的稻草。到了最后,朱国华的死成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象征,却也为一场大环境的病灶埋下伏笔。
官方公告一出,天津喧嚣平息。朱国华被处决后,单位、家庭乃至社会仿佛都松了口气,仿佛一切“归于安定”。但真正的问题,果真解决了吗?很多严打中的案件,表面上是成效显著,实际上“撤了一个朱国华”,还会有别的朱国华。在家庭和权力双重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到底怎么“打铁还需自身硬”?是制度保护了少数人,还是少数人最终害了自己?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朱国华之事很快淡出舆论,但对干部子弟、家庭环境、单位管理等问题的争论却没停。有人说:“现在这样铺天盖地打击,能治一时邪风,能治一世吗?”但也有人反问:“不给重罚,难道还等着更多人受害?”舆论的分歧反而比案件本身持续得更久。身处其中的人,谁都摸不清下一步会怎样。
更现实的障碍也摆在眼前。即便嚷嚷“零容忍”,个别背景深的还能偷偷操作减刑、开后门。基层的老百姓依旧会小声说:“有几个真是一视同仁了?”分歧越来越大,支持“痛打”派的与主张“教育感化”的吵得不可开交。看似平静的水面下,社会对“权力、公平、青春迷失”的困惑,其实并未真正过去。
这么一说,朱国华这事倒好像是公平正义大获全胜的样板戏。只不过细品之下,总觉得味道有些怪。法律雷厉风行,公正伸张,明明都是皆大欢喜的好结局。可要是每个高干子弟都能被“拖着拖着拖进了刑场”,那倒还算挺“均衡”的。但细思极恐,没“被拖住”的那批混得不错的,转眼又稳当当坐回原位,谁不是时代宠儿?处决一个朱国华,不等于斩断了关系网,也断不了特殊保护——说是杀鸡儆猴,谁能保证猴真的怕了?
朱国华的死,如果说成是什么社会公平落地,那可真是“抬举”了公平。他既不是单纯的受害者,也谈不上全是恶棍,不过是撞上了风头、遇上了矛盾,做了个最倒霉的“典型”。杀掉一个朱国华,顶多证明“天子犯法也要问斩”,但治本的药方,还未必从此炼成。
一边喊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边现实里特权关系还照常运作。朱国华的结局是“人人一视同仁”还是“倒霉正好赶上枪口”?你觉得,杀了一个朱国华,真正被警示的到底是谁?如果他不是朱德孙子,这事儿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吗?公平,是不是还是老百姓嘴里“隔靴搔痒”的道理?欢迎留言讨论,说说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