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菊香书屋床上看书
1990年,毛泽东逝世14年周年,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全面清理主席留下的遗物。在这次清理遗物过程中,人们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在仓库一个柜子很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几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旧衣物,一件衬衣、一双袜子、一条毛巾和一顶军帽。
这些衣物是毛岸英的。对于自己的物品,毛泽东并不在意,可对毛岸英的普通物品,他又那么重视。按照中国农村风俗,一个人去世后,他的衣物都是要焚烧掉的。毛泽东却不愿烧掉,只有一个原因,这些衣物寄托着他对毛岸英的思念。
从1950年毛岸英牺牲,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毛泽东珍藏这些衣物长达26年。衣物一尘不染,还叠得整整齐齐。不难想象,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毛泽东把这些衣物拿出来叠了又叠,不知道悄悄流了多少泪水。
毛泽东是国家主席,万众敬仰,可他也是一位父亲。毛岸英牺牲前,毛泽东的妻子、兄弟、侄子、战友等,都因革命壮烈牺牲。毛岸英牺牲时,毛泽东年近花甲,这本该是含饴弄孙的年龄,却要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毛泽东希望儿子能成才,这是所有父亲最朴素的愿望。毛岸英8岁时母亲杨开慧牺牲,之后又带着弟弟在上海街头流浪,再后来兄弟两人去了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跟两个儿子毫无联系。
毛岸英遗物
1938年3月,毛岸英托人将书信和照片带到延安。看到两个儿子在苏联茁壮成长,尤其毛岸英在莫斯科儿童院表现出色,毛泽东颇感欣慰。毛泽东当即复信一封:
“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毛泽东三月四日”
寥寥数语,体现了毛泽东对儿子的关爱。两个儿子每一点进步,毛泽东都看在眼中,高兴之余也对他们提出更高的期望。在一次回信中,毛泽东要求他们多学习自然科学,少关心政治问题。
毛泽东还对两人为人处世提出要求,“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毛岸英在苏联生活学习了9年时间,直到1945年回到延安。
1945年12月,苏联派出医疗队为毛泽东治病,毛岸英同行回到延安。和父亲阔别18年后见面,此时的毛岸英个头跟毛泽东差不多,他从苏联高等军事学院毕业,精通俄语、英语,斯大林还亲自接见他,赠送给他一把手枪。
回到延安晚上,毛泽东抱病跟毛岸英彻夜长谈,详细了解他在苏联学习情况。看到儿子学有所成,毛泽东很欣慰。但是,毛泽东很快话锋一转,“岸英,你在苏联学习得很好,可那些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你还没有上过中国的‘劳动大学’,现在你去农村,拜农民为老师,你愿不愿意?”
毛岸英和毛主席罕见合影
毛岸英立即答应。在毛泽东安排下,毛岸英来到延安县柳林区二乡吴家枣园的吴满有家劳动。吴满有是“七大”代表,又是毛泽东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开荒种粮高手。
出发前,毛岸英换上父亲曾经穿过的旧衣服,一副农民打扮,带着口粮、几件行李,来到吴满有家中参加劳动,拜吴满有为老师。作为农民劳动模范,吴满有需要经常出去指导各地粮食生产,于是就安排毛岸英跟着大儿子吴仲富一起开荒种地。
毛岸英很努力,他完全放下架子,不久就学会了开荒、铺场、碾场、扬场等农活。见到吴仲富比自己大几岁,毛岸英便真诚地说:“你比我大,我就叫你哥吧?”吴仲富一听连忙拒绝,“不用,不用,你以后喊我名字就可以了。”
来到吴满有家第二天,毛岸英就跟着吴仲富上山开荒,他干活肯出力,很快就跟所有人打成一片。吴仲富后来回忆时说:
“我们家开荒多,南山里挖出60多垧坡地,忙不过来时还要雇几个工,都是些和岸英岁数相仿的年轻后生。每天早晨,我就领他们上山了。新开荒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满坡洼的梢林、柠条、龙柏、麻芮子、狼牙刺、酸枣刺,砍了梢还要刨根,要挖很深很深的坑,砍树根子时老镢杷往往弹得人手腕疼痛难忍。岸英就专挑这挖树根的重活干,几天下来,手上就打起了血泡。”
毛岸英在吴满有家劳动了半年多,由于延安地区军事形势出现变化,他就提前结束了在“劳动大学”的学习。1946年9月秋收过后,毛岸英回到延安。看到眼前儿子皮肤黑了不少,双手长满老茧子,毛泽东很高兴,这个儿子果然是深入基层接受劳动锻炼了。
站在一旁吴满有赞扬道:“岸英是一个好后生,干活舍得出力,现在已经学会了驮粪、刨地、犁地、播种、锄草等农活儿,他还利用空余时间组织村里青年人学习文化、学习政治。现在可以说,岸英在劳动大学毕业了。”
从“劳动大学”毕业后,毛岸英被安排到中宣部工作,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着胡宗南20万大军进攻延安,中共中央主动撤离。毛岸英则跟着中宣部撤到瓦窑堡一带继续进行宣传工作,之后参加中央土改工作,跟随工作团到各解放区开展土改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能直接参与国民进行恢复和建设工作,毛岸英放弃了高官厚禄,向党组织提出要到基层工作的请求。1950年春节过后,毛岸英被任命为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
当时厂里只有极个别领导知道毛岸英的真正身份,工厂条件很差,毛岸英不愿呆在办公室,他选择跟工人们一起工作。工人很多都跟毛岸英年龄相仿,休息时,大家席地而坐,天南海北地闲聊。
工人们只知道毛岸英来延安,就问他:“你既然是延安来的,是个老资格,为何不在北京挑一个好工作呢?”毛岸英则回答:“我在延安时还当过农民,这里可比农村好多了,现在国家经济困难,我对能拥有这份工作已经很满意了。”
毛岸英和妻子刘思齐
毛岸英跟工人打成一片,还想办法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他还创办了厂报,搜罗国外先进生产经验刊发,每周一期。这份小报直到毛岸英去朝鲜战场前,办了30多期,为提高工厂生产水平,发挥了很大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时,毛岸英正在机器厂里挥汗如雨,但他很快把目光投向了朝鲜半岛。由于生活在毛泽东身边,毛岸英也了解党中央对这场战争的担忧。当年10月1日,金日成向毛泽东发出了求援信,希望中国出兵帮助。
从10月1日到10月19日晚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战,18天时间里,中共中央为是否出兵多次开会讨论。10月2日晚,毛岸英来到中南海向父亲汇报工作,当时毛泽东正在主持召开会议,不在菊香书屋。
毛岸英从警卫员那里得知,父亲因朝鲜战争夜不能寐,吃安眠药也没用。父亲原本身体就不是太好,毛岸英非常担心。等到凌晨时分,毛泽东终于回到菊香书屋,看到儿子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就悄悄唤醒他,让他回去休息。
毛岸英知道父亲是主张出兵的,可面临的反对声很大。如今看到父亲满脸疲惫,父子连心,毛岸英决定以实际行动支持父亲,他说:“爸爸,我申请去朝鲜前线,请你批准!”毛泽东并不意外,但他还是有点担心,毕竟这个儿子年少时吃了太多苦头。
毛泽东问:“岸英,你刚刚才结婚,思齐还在住院,现在让你去朝鲜,是不是有点过分了?我看还是做好你目前的工作。”
毛岸英
“爸爸!我之前打过仗的,还跟苏军一直打到柏林,美国敌人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你就让我去吧,我绝对不会给你和祖国人民丢脸!”毛岸英回答得很坚决。
毛泽东是伟人,可也有儿女情长,家里已经有5位亲人牺牲了,包括他最爱的妻子杨开慧。如今毛岸英要上战场,依旧凶险万分,毛泽东深知儿子此时提出上战场,就是为了支持他提出的出兵朝鲜决策。
可毛泽东又不能阻止,正如他在毛岸英牺牲时所说的那样,“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我提议出兵,他不去谁去?”毛泽东拍着儿子肩膀,说:“岸英啊!你一定要记住:我们共产党人一向吃苦在先,战时牺牲在前。你现在已经是共产党员了,又是我毛泽东的儿子,你到了朝鲜战场,也要如此,千万不要搞特殊,你明白吗?”
毛岸英用力地点了点头,那天晚上他离开菊香书屋时,破天荒地对毛泽东敬了一个军礼。10月5日下午,中央最终形成统一意见,出兵朝鲜,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兼政治委员。10月7日,毛泽东设家宴为彭德怀饯行,毛岸英作陪。
在家宴上,毛岸英郑重向彭德怀报名参加志愿军。毛泽东说:“老彭,我这个儿子现在不想在工厂里干了,他想去朝鲜参战,前几天就提交了请战书。”彭德怀则立即拒绝:“主席,这不行。这次出国作战,非同以往,太危险了。还是让岸英在后方,他在工厂里搞生产也是抗美援朝。”
彭德怀和毛主席
毛泽东又说:“我现在替岸英说个情,就让他去朝鲜,他会英语、俄语。在朝鲜你免不了跟美国人、苏联人打交道,我看就让岸英担任翻译。”
彭德怀被两人一番劝说,最终同意了毛岸英的请求,任命他为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等等,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个人,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丈夫要去朝鲜参战这件事,刘思齐完全不知情。
毛岸英确定去朝鲜战场这段时间,刘思齐因急性阑尾炎住院,当时他们结婚还不到一周年。10月14日晚,毛岸英匆匆赶到医院跟刘思齐告别。毛岸英告诉刘思齐他将去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出差”,那里信号不太好,如果暂时收不到他的来信,不要着急。
刘思齐没有怀疑,因为之前毛岸英经常有任务出去,比如他婚后以翻译身份陪同李克农去苏联。但是,那天晚上毛岸英跟刘思齐说了很多话,还让她帮忙多照应一下弟弟毛岸青以及努力学习等。
多年以后,刘思齐这样回忆两人诀别时场景:岸英对我的这次谈话,我觉得不一般。晚上十一点,我把他送到医院大门口,他走走又回来,走走又回来。他骑车之前,给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我当时也不理解,夫妻之间还要鞠躬?我当时也没多想,只是觉得怪怪的。
从医院出来后,毛岸英又去了岳母张文秋家中,两人交谈到凌晨,他告诉岳母自己这次“出差”可能会很久,对不能照顾刘思齐很愧疚。张文秋看到女婿有远大追求,她很欣慰,说了很多宽心的话,还把自己一块新手表赠送给他。
10月19日晚,毛岸英跟随志愿军悄悄入朝,很快来到位于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在司令部,知道毛岸英真正身份的人没几个,他毫无架子,平易近人,在大家眼中毛岸英是一个谦虚上进的青年。
平时毛岸英有说有笑,可工作起来却非常认真,机要工作需要保密,他不该问的一律不问。作为彭德怀的机要秘书,但毛岸英每次取送电报,从不往机要室里多迈进半步,译电员翻译电报,他也从来不问不看。
11月7日,毛岸英接到了来朝鲜后的第一项任务。金日成和苏联驻朝大使拉佐瓦耶夫来到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担任俄语翻译,他用流利的俄语把彭德怀介绍的朝鲜战况翻译一遍。当天晚上,毛岸英又连夜整理出会谈记录。
根据之前安排,这份会谈记录是要发给毛泽东的,可未发出时毛岸英就牺牲了。由于志愿军司令部附近设置了4台电台,无线电收发电报频繁,这一情况引起了美军注意,多次派飞机来侦察。
11月25日上午,美军派出4架飞机投下近百枚凝固汽油弹,志愿军司令部瞬间被大火吞没,毛岸英未能逃出,壮烈牺牲,年仅28岁。一同牺牲的还有作战参谋高瑞欣,两人遗体损坏严重,大家从一具遗体手腕上的残留表壳,辨认出毛岸英遗体。
毛岸英牺牲当天,彭德怀悲痛不已,呆坐在办公桌下,写下了给中央的汇报电报,短短百来字的电报,他写了大半天。周恩来最先接到电报,他和刘少奇、朱德商量,认为毛泽东现在正在集中精力指挥第二次战役,又感冒,决定暂时不向他汇报,等时机成熟再把这份电报送给他批示。
1951年1月2日,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朝鲜战场局势明显好转。周恩来认为这个时机合适,就把彭德怀的电报让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叶子龙转交给毛泽东。那天,毛泽东正在沙发上看报纸,叶子龙把电报放在主席面前的茶几上。
向往常一样,毛泽东很快拿起电报阅读。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止,现场气氛陡然凝重起来。据叶子龙回忆,毛泽东将电报看了足足有四分钟,而且看了又看,当主席抬起头来,没有流泪,只是脸色很难看。
毛泽东慢慢放下电报,伸手拿茶几上的烟盒,他双手颤抖,抽了好几次才抽出香烟。香烟点燃后,房间里只能听见毛泽东大口抽烟的声音。过了很久,毛泽东深深地叹息了一声:“哎!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叶子龙和毛主席
又过了很久,毛泽东对叶子龙摆了摆手:“战争嘛,总有牺牲伤亡,这没有什么。”2月21日,彭德怀回国汇报工作,他当面向毛泽东汇报了毛岸英牺牲过程,还请求中央给予处分。毛泽东大手一挥,说:
“岸英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他尽到了自己责任。老彭你要回去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不能因为是我、党主席的儿子,就不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那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此后,毛泽东从未向外人表露出一丝一毫地悲伤,他把丧子之痛深深埋入心底。春来春去,转眼毛岸英牺牲10年了,早已物是人非。1960年11月25日,毛岸英牺牲10周年忌日。那天,毛泽东处理完工作已经来到清晨,他没有休息,而是走出菊香书屋。
11月北京的夜晚气温很低,毛泽东来到一棵枯树下,突然低声独唱京剧《李陵碑》,唱的是杨继业的几句唱词:“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盼娇儿不由人珠泪双流;七郎儿回雁门搬兵求救,为什么此一去不见回头?”
为何一去不回头?这是毛泽东对儿子的“责问”,可惜毛岸英再也无法回答了,唱完后他又深深地叹息。毛岸英牺牲后,妻子刘思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他日记中经常反问自己“作为主席的儿子,我合格吗?”刘思齐后来拿这个问题问毛泽东,毛泽东毫不犹豫地回答:“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毛主席回韶山在故居前跟乡亲们交谈
1959年6月25日,离开家乡32年后,毛泽东回到了故乡韶山冲。家乡的景色依旧,可父母、妻子、兄弟、侄子、长子早已离世,毛泽东当即写下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第二天,毛泽东在给父母扫墓、参观故居后,准备去韶山水库游泳。去水库路上,毛泽东遇到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她向毛泽东介绍丈夫被国民党军杀害了,说着说着老人就哭了。毛泽东也很难过,他劝慰道:“革命胜利了嘛!革命胜利了嘛!革命胜利了嘛!”
是啊,革命胜利了,可毛泽东一家为革命付出了太多太多。毛岸英走上朝鲜战场,他做到了父亲的要求,共产党人牺牲在前。谨以此文纪念毛岸英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