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色列国内的紧张气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导火索不再仅仅是外部的战火,而是源自社会内部一道深刻的裂痕。当一部分以色列人在为前线的士兵和被扣押的人质揪心时,另一部分人却走上街头,向警察投掷石块,抗议被征召入伍。
以色列的麻烦,早已不止一面。
“神圣的战争”与真正的战争
8月7日,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中部地区的街道被身着传统黑衣的超正统犹太教(哈雷迪)抗议者占领。他们堵塞交通,与前来驱散的警察爆发激烈冲突,一些人甚至高喊“纳粹”来辱骂执法人员。
这场骚乱的直接起因,是两名犹太教学院的学生因逃避兵役被捕。哈雷迪社群的领袖多夫·兰道拉比亲自前往监狱探望,他对着媒体痛心疾首:“一想到有托拉学习者因为学习托拉的‘罪行’而被关押,我就彻夜难眠。”
哈雷迪社群认为,他们的使命是通过研习犹太教经典《托拉》来为国家提供精神庇护,这与在前线服役同等重要,甚至更为神圣。因此,他们理应豁免兵役。
这种情绪很快被点燃。哈雷迪立陶宛派系的报纸《亚特德·尼曼》在头版用醒目的“战争”一词作为标题,副标题更是充满火药味:“当以色列国践踏红线时,掠夺性的权力将不得不面对托拉的世界。”
这篇檄文式的报道,被外界普遍解读为是哈雷迪社群向政府发出的全面对抗信号。
然而,这种“战争”的说法,刺痛了以色列社会另一群人的神经。反对党领袖亚伊尔·拉皮德公开提醒该报读者:“以色列确实在打仗,但战场不在这里。真正的战争在别处,有无数人正在为此牺牲生命。”
骨瘦如柴的人质与撕毁的征兵令
就在哈雷迪社群为逃避兵役而抗议的同时,特拉维夫的“人质广场”上,是另一番撕心裂肺的景象。哈马斯在8月1日发布了一段视频,画面中,以色列战俘埃维塔·大卫和罗姆·布拉斯拉夫斯基已经瘦到脱形,眼神空洞。
一位战俘的父亲在抗议现场声音颤抖:“我几乎认不出我的儿子了!他快要死了!内塔尼亚胡,你的策略彻底失败了!”
这段视频彻底引爆了积蓄已久的民愤。8月2日,上万民众涌上街头,将总理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战俘家属们甚至用铁丝网搭起一个象征性的牢笼,自己坐在里面,高举亲人的照片无声抗议。
埃维塔·大卫的妹妹在集会上疾呼,她的哥哥急需医疗救助,他们正在加沙的地牢里慢慢死去。与这种绝望呼应的,是在拉马特甘征兵中心发生的另一幕。几名以色列青年当众撕毁了他们的征兵令,高喊着拒绝成为“种族灭绝的同谋”。
其中一位名叫尤瓦尔的21岁青年宣言:“只要种族灭绝继续,就永远不会有安全与和平!”
压垮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边是神圣的“托拉战争”,另一边是血肉模糊的加沙战争和人质危机,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场景,却共同撕裂着以色列。事实上,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倒台,就与这道裂痕直接相关。
7月17日,极端正统派政党“圣经犹太教联盟”宣布退出执政联盟,导致政府垮台。原因正是国防部强制征召5.4万名预备役士兵,以应对多线战场的消耗,而哈雷迪社群却依然享受着兵役豁免。
这一矛盾背后,是急剧变化的人口结构。哈雷迪社群的生育率高达4.7,其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8%飙升至今年预计的24%。这意味着,需要服役的人口比例在缩小,而享受豁免的人口比例在激增,这让本已沉重的兵役负担更加失衡。
耶路撒冷街头出现了魔幻的一幕:一边是哈雷迪青年焚烧征兵令,另一边却是民众高举着在加沙阵亡士兵的遗照沉默示威。这种内部的分裂,远比外部的敌人更让国家根基动摇。
四面楚歌的外部困境
内部的撕裂不断加剧,外部的环境也在急剧恶化。7月31日,胡塞武装仅用5架低成本无人机就精准打击了以色列的四个军事基地,“铁穹”系统的拦截率暴跌至68%。
红海的封锁让以色列的海运损失激增40%,而黎巴嫩真主党在边境囤积了多达15万枚火箭弹,虎视眈眈。军队早已不堪重负,预备役士兵的平均服役期已从3年延长到4.2年。
更致命的是来自盟友的背弃。8月1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冷峻地表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越来越孤立。这背后是英法德澳等八国正酝酿在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就连最坚定的盟友美国,特朗普政府也暂停了向以色列交付F-35战机。曾经牢不可破的同盟,已然支离破碎。
左右为难的救火队长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解决兵役法案的烫手山芋落到了新任外交与国防委员会主席博阿兹·比斯穆特的肩上。他的前任尤利·埃德尔斯坦,正因为在这一问题上谈判失败而被罢免。
比斯穆特上任后姿态很低,他承诺将为兵役法案寻找“新的道路”,在世俗和哈雷迪群体间找到“历史性解决方案”。他会见了预备役士兵,也承诺倾听各方声音,并试图推动“军队与托拉齐头并进”。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并非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以色列国魂的根本性矛盾。
结语
当一个国家内部,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战争”是逃避兵役,而另一部分人的亲人正在真正的战场上死去,这个国家最危险的敌人,或许已经不是来自外部。
“不服兵役,就没有选票,也不该享受福利。”这是“以色列是我们的家园党”领导人阿维格多·利伯曼的强硬表态,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以色列人的心声。
比斯穆特或许能暂时平息一些纷争,但他要弥合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之间的鸿沟。在加沙的硝烟和特拉维夫的抗议声中,以色列正滑向一个极其危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