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深冬的淮河边,刺骨的北风卷着雪粒子抽打着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的帐篷。
杨伯涛踩着厚厚的积雪闯进指挥部,皮靴上的冰碴子簌簌往下掉。
"司令!东南方向还没发现共军主力,现在突围还来得及!"他攥着的作战地图被手心的汗水浸湿了一角。黄维慢条斯理地摘下金丝眼镜,哈了口气在镜片上擦了擦:"急什么,送信的参谋还没回来。"
这一等,外面的积雪都化成了泥浆。
当解放军的炮声终于在双堆集炸响时,十八军的坦克连油都没加满。杨伯涛后来在战犯管理所写回忆录,钢笔尖把稿纸戳出好几个窟窿:"1948年啊!不是1848年!司令部到各军的电话线比蜘蛛网还密,非要派个活人送信?"最绝的是那天半夜,他看见黄维披着军大衣在指挥部门口踱步,以为终于要下令突围,结果听见这位老兄吩咐勤务兵:"去把我那个绣花枕头拿来。"
第二天拂晓,睡眼惺忪的国军官兵刚扒拉完早饭,就发现四周的山头上突然冒出无数扎着绑腿的身影。杨伯涛跳上吉普车时,后视镜里全是溃散的辎重队,有个炊事员抱着半扇猪肉在弹坑里连滚带爬。后来被俘的十四军军长熊绶春说,那天早晨他正蹲在野地里解手,抬头就看见刺刀尖抵到了鼻梁。
那个传说中的失踪参谋,直到淮海战役结束都没找着。有人说看见他骑着自行车往南京方向去了,车筐里还装着黄维最爱吃的孝感麻糖。多年后在北京的政协文史座谈会上,已经白发苍苍的杨伯涛碰到同样老态龙钟的黄维,两人隔着会议桌对视一眼,杨伯涛突然用湖北家乡话嘟囔:"您当年要是不等那口麻糖......"满屋子老将军哄堂大笑,只有黄维推了推老花镜,继续认认真真画他的永动机草图。
现在军事论坛提到这事都管叫"麻糖战役",有网友算出笔账:黄维耽误的十一个小时,够整支机械化部队跑到台湾吃午饭。更讽刺的是,后来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黄维的永动机模型转得比陀螺还快,管理员说这可能是全世界唯一能正常运转的永动机——毕竟连设计者自己都没想到真能转起来。
去年某卫视重播《大决战》,演到这段时弹幕瞬间爆炸。有人发:"建议把黄维写进职场教科书,标题就叫《论如何用拖延术搞垮上市公司》"后面跟着一长串"哈哈哈"。倒是某个退役老将军的微博点评耐人寻味:"现在有些企业开会,三句话能说完的事非要扯三小时,这病根啊,淮海战役那会儿就落下了。"
最近军事博物馆展出了份泛黄的突围计划,玻璃柜前的解说牌写着:"此方案如按时执行,战史或将改写。"但角落里有行小字,是某个参观者用铅笔写的:"后来那个参谋找到了吗?"工作人员擦了几次都没擦干净,索性随它去了。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幽默感——永远给你留个无伤大雅的小悬念。
本文旨在分享有趣的内容,无任何不良暗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