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商业新闻的结果挺有意思:一家中国公司被俄罗斯扣押了三年的飞机,最终拿到了一笔高达1.64亿人民币的保险赔款。但奇特的是,这笔钱并非来自扣押飞机的俄罗斯,而是由一家美国保险公司支付的。
中企的资产被俄罗斯“朋友”扣了,最后由美国“对手”来买单,这听起来有些绕。这个看似矛盾的结局,恰恰揭开了地缘政治冲突下,国际商业规则是如何被扭曲和重塑的。
一张“加拿大护照”惹的祸
事情的关键,在于这些被扣飞机的“身份”问题。涉事的中国企业是山河智能,但飞机的直接所有者,是它全资收购的一家名为AVMAX的加拿大子公司。这就造成了一个关键的法律身份错位。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毁灭性的航空业制裁。作为反制,俄罗斯迅速出台法令,将所有在俄运营的外国租赁飞机强制重新注册为俄罗斯资产,并禁止其离境。
俄罗斯的这份反制名单,是根据飞机的注册地和所有权公司的国籍来划分的。AVMAX公司注册在加拿大,而加拿大赫然在列俄罗斯的“不友好国家”名单上。所以在莫斯科看来,这三架飞机就是“不友好国家”的资产,必须扣下,至于AVMAX背后的母公司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说白了,俄罗斯的行动并非专门针对中国企业,而是一场无差别反制。这些中资背景的飞机,因为披着一层“西方外衣”,不幸被卷入了这场风暴,成了被“误伤”的对象。
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俄罗斯之所以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完全是出于现实的生存考量。当时西方一声令下,要求全球租赁公司立即收回租给俄罗斯的飞机。这对俄罗斯民航业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
要知道,当时俄罗斯全国700多架商用飞机里,超过500架是从外国租赁的,关键零部件八成依赖进口。一旦这些飞机全部撤走,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上,空中交通网将瞬间瘫痪,连最基本的物资和人员流动都无法保障。
面对这种迫在眉睫的危机,克里姆林宫的选择非常直接:通过国家法令强行“国有化”这些租赁飞机。这在和平时期是完全无法想象的违约行为,但在当时的俄罗斯看来,这是维持国家运转的必要之举,商业信誉只能暂时靠后。
甚至有报道称,一架试图飞离的货机在跑道上被军方直接拦截,随后机身上的外国标识被强行涂改成俄罗斯航空的标志。这一幕,生动地说明了在绝对的国家利益面前,商业合同是多么脆弱。
一份百亿级的损失清单
山河智能的遭遇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日发精机、中银航空租赁、渤海租赁等在内,超过30架有中资背景的飞机,至今仍被困在俄罗斯。这些飞机资产减值造成的累计损失,已经突破了百亿人民币大关。
山河智能算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保险合同里恰好包含了“强制扣押”这类条款,才在耗时三年、支付了高达4300万律师费后,从保险公司那里挽回了部分损失。
而同病相怜的日发精机就没那么走运了。他们的保险公司以俄乌冲突并非正式宣战的“战争”为由,在理赔条款的解释上玩起了文字游戏,双方至今仍在对簿公堂。
更让人糟心的是,就算这些飞机有一天能被要回来,它们的价值也早已大打折扣。由于西方切断了原厂零部件供应,俄罗斯只能用非认证的替代件来维持飞机运营。这意味着这些飞机已经“技术性全损”,拿回来的可能只是一堆需要巨额成本才能修复的“废铁”。
昂贵的教训与变化的规则
这场意外,给所有进行全球化布局的中国企业上了一堂极其昂贵的地缘政治风险课。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深刻改变。过去,资本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全球流动,寻找最优的法律和税务环境。
但现在,企业的国籍背景、资产的法律注册地,这些以往在商业合同中不太起眼的细节,都可能在突发的地缘政治冲突中,成为决定资产命运的关键。
经此一役,相关企业已经开始加速调整策略。有的公司开始建立精细化的“国家风险评级体系”,对高风险地区的业务设置更高的保证金和利率。有的则干脆将新增的飞机资产,优先投放到政治环境更稳定的欧美和亚太市场。
大家都在用真金白银的损失,去学习如何在愈发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去风险化”,确保自己的资产不会在某一天,突然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结语
回看整个事件,俄罗斯通过强硬手段,确实暂时保住了国内民航的正常运转。山河智能在蒙受巨大时间成本和法律费用后,也算通过保险理赔止了损。看似各方都在这场混乱中找到了自己的权宜之计。
但从长远来看,俄罗斯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其国家信誉的严重透支。当商业契约可以被国家权力轻易撕毁,未来还有多少国际资本敢放心大胆地进入这个市场?这种无形的损失,恐怕比那几百架飞机的价值要高得多,而且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