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那边突然响起枪声,小日本不讲武德搞偷袭,中国军队被迫还手,全国抗战就这么打响了。
那时候蒋介石心里还存着侥幸,总觉得能靠谈判拖延时间,满脑子琢磨怎么把这事压成“地方冲突”。
他这边犹豫不决,日本人可没闲着,调兵遣将直扑北平天津,眼看就要包饺子了。
毛泽东在延安急得直拍桌子,7月8号天刚亮就通电全国:别做梦了!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这会儿还想着妥协就是自寻死路。
他当天就给蒋介石发电报,说红军愿意听从调遣共同抗日,转头又联系各地将领,让大家别指望南京政府了,赶紧自己动起来组织抵抗。
这通操作好比村里着火,别人还在讨论火势大小,毛泽东已经拎起水桶冲在最前头。
蒋介石那会儿打的什么算盘?
他盘算着让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当挡箭牌,自己在后面观望风向。
结果日本人可不吃这套,7月底就攻进北平城,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壮烈殉国,七千将士血染沙场。
毛泽东早就看穿蒋介石那点小心思,说他这是“小道理管大道理”,明明国家都要亡了还惦记着保存实力打压异己。
8月份蒋介石终于憋不住请中共去南京商量国防大事。
毛泽东虽然没亲自去,却给出了一套详尽的防御方案。
他把华北防线分成三道,特别强调第一道防线重点要放在张家口。
这地方可是块宝地,正好卡在河北、察哈尔、山西、绥远四省交界处,又是燕山、太行山、阴山三条山脉的交汇点。
守住这里日本人就甭想轻松进入山西,更别说控制整个华北了。
毛泽东比喻说这好比家里的大门厅,大门厅丢了敌人就能直冲客厅卧室,到时候想躲都没地方躲。
可惜蒋介石没把这金玉良言当回事,他非要把主力部队摆在保定沧州一带的平原地带。
结果您猜怎么着?
日本人一天就突破了南口防线,张家口也没守住,整个华北门户大开。
这事儿弄得跟下棋似的,毛泽东已经看出十步后的杀招,蒋介石却连当下怎么走都举棋不定。
毛泽东不光忙着排兵布阵,还整出了一套《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这套纲领可不得了,既要动员全国军队,又要发动老百姓,还要改革政治改善民生。
蒋介石看得直皱眉头,这些条条款款哪是在抗日,分明是要动他的奶酪。
他宁可打败仗也不愿意让共产党借机坐大,这就好比病人宁愿病死也不让郎中动手术一样糊涂。
说到底两人较劲的不是军事策略,而是抗战路线。
蒋介石盘算的是“片面抗战”,指望靠正规军撑场面;毛泽东主张的是“全面抗战”,要把老百姓都发动起来。
一个想着怎么保住自家江山,一个想着怎么拯救整个民族。
这差别就好比修堤坝,蒋介石忙着加固自家那段河堤,毛泽东却号召上下游一起整治河道。
日本人可不管这些弯弯绕,8月13号直接进攻上海,逼得蒋介石不得不硬着头皮全面应战。
不过即便开打之后,这位委员长还是偷偷跟日本人眉来眼去,直到1944年都没断过媾和的念头。
毛泽东对此心知肚明,一边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一边放手发展敌后根据地。
这就好比两人合伙做生意,一个老琢磨着拆伙单干,另一个却实心实意要把买卖做大。
回头看张家口那段公案,要是当初听了毛泽东的建议,抗战局势或许会完全不同。
历史没有如果,但这段往事却让人看清了一个道理:真正的高人总是能比别人多看三步棋。
毛泽东对张家口的执着不是钻牛角尖,而是看透了整个战局的命门所在。
如今咱们翻开地图端详那个叫做张家口的地方,仿佛还能看见1937年那个夏天,毛泽东站在军事地图前凝神思索的身影。
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一起商量着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