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8号凌晨,靴子总算落地。美联储宣布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了25个基点。消息一出,全世界的财经记者都下意识地刷新一个人的社交媒体主页,结果却发现,那里静得像是掉了根针。
那位曾经把“降息”两个字焊在嘴边,变着花样给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起外号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这次居然一言不发。这事儿就透着一股诡异,他心心念念的降息来了,可他那副表情,就好像赢了场比输了还憋屈的仗。
这沉默背后,是藏不住的失望。特朗普要的是一场势如破竹的“大放水”,结果鲍威尔扭扭捏捏半天,从牙缝里挤出这么一点儿。这哪是胜利的香槟,分明是一杯苦涩的药。
一场尴尬的胜利
要理解特朗普的憋屈,就得先看看鲍威尔有多难。他现在的位置,简直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他这边还没想好是踩一脚油门还是点一脚刹车,全世界的央行“司机”们已经各开各的车,把路况搅成了一锅粥。
前脚土耳其央行石破天惊,一口气降息250个基点,当然,他们那快赶上高利贷的利率,降完也还高得吓人。后脚欧洲央行的新掌门拉加德却摆摆手,说不降了,通胀控制得挺好。更邪门的是,日本央行那边居然还传出风声,说下个月可能要琢磨加息了。
这叫什么?这就叫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过去美联储一咳嗽,全球市场都得跟着吃药。现在倒好,大家各唱各的调,美联储这个全球“总指挥”的哨子,越来越吹不动了。
神仙打架的数据
外部环境乱成麻也就算了,偏偏美国自家的经济数据,也跟商量好了似的,专门对着干。前几天,一份PPI数据出炉,意外地疲软,环比居然是负数。特朗普立马就抓住了机会,发文炮轰:“看,我说了没通胀!”顺手又给鲍威尔贴上了“太迟先生”和“灾难”的旧标签。
那架势,仿佛下一秒就要把鲍威尔“斩于马下”。可谁能想到,仅仅一天之后,新鲜出炉的CPI数据就给了总统一记响亮的耳光。核心CPI高达3.1%,而且是连续两个月站在这根线上。
数据摆在那儿,清清楚楚:从春天的2.8%,到初夏的2.9%,再到现在的3.1%。通胀这头猛兽非但没趴下,反而在一步步地抬头试探。一边是特朗普挥舞着关税大棒,给物价添柴加火;一边又反过来骂鲍威尔灭火不力。鲍威尔这活儿,干得那叫一个拧巴。
派对音乐还是救火警报
所以说,这次降息25个基点,真不是特朗普想要的“速效救心丸”。它更像是一次无可奈何的防守,是美联储在承认就业市场开始亮红灯后,为了防止经济这辆老爷车彻底熄火,而轻轻踩下的一脚缓冲。
为什么说特朗普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关键在于,降息这玩意儿,得分时候。想当年2019年那会儿,特朗普也这么闹过。当时美国经济底子还行,降息算是锦上添花,能催生一波资产泡沫,让大家感觉自己更有钱了,然后就敢花钱、敢投资。
特朗普做梦都想在大选年复制当年的剧本,再来一波牛市给自己脸上贴金。但他算错了,今天的美国经济,早已不是当年的状态。就业和消费这两个引擎,正在真实地терятьскорость。这种背景下的降息,根本不是派对的开场音乐,而是火灾现场刺耳的警报声。
它传递出的最强烈的信号,恰恰是美联储用行动告诉你:嘿,各位,情况可能真的不太妙了。一个国家要是开启了降息周期,往往说明内部的问题已经到了“不救不行”的地步了。
华尔街听到了弦外之音
资本市场那帮人,个个都是人精。降息消息出来,美股是涨了点,但你再看看别的,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上蹿下跳,黄金这种避险的东西价格又上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闻到了一丝不安的味道。
他们看到的不是什么经济刺激,而是实实在在的风险。美联储的动作,牵动的是全球资本的神经。美国这边利息低了,钱自然就想往回报更高的地方跑。短期看,一些新兴市场可能会迎来一波热钱,股市跟着热闹一下。
但把时间线拉长,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降息背后的经济放缓,意味着全世界的总需求在萎缩。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买家”,一旦买东西的手缩回去了,全世界无数“卖家”的日子都不会好过。金融市场的短暂狂欢,根本掩盖不了实体经济即将到来的寒意。
结语
所以,特朗普的沉默,不是他看不懂,恰恰是因为他太懂了。他心里清楚,这个信号比不降息更让他下不来台。他等来了一场降息,却没等来竞选的“神助攻”,反而等来了一记响亮的警钟。
这一仗,他看似逼着美联储低了头,是“赢”了。但他赢得的,仅仅是喊停比赛的权力,却眼睁睁看着比赛本身朝着输的方向去了。只要美国的就业和经济数据继续疲软,那么美联储接下来的每一次小修小补,都将是一遍遍地向世界宣告:“美国经济的风险正在累积”。到那时,特朗普想吹的牛,恐怕早就没了听众。而对世界上的其他人来说,邻居家起了火在手忙脚乱地救,或许正是我们埋头走好自己的路,稳住阵脚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