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公文扔进世贸组织大楼,印度这回是真的敢单挑美国了。
2025年5月12日,莫迪终于下了决心,通知世贸组织打算要对美国商品加征19.1亿美元的报复性关税。这不是一句狠话,而是明晃晃写进了文件的正式决定。瞄准的,就是美国三月份甩出来的那记钢铝25%全球关税重锤。
印度这是第一次光明正大地反击特朗普第二任期的贸易政策,选的时间点也绝不是巧合。
两个月前,美国刚威胁着要给360亿美元印度出口品加26%的关税。这下轮到印度出手,而且出手还不小。文件里,印方还郑重指出:美国的钢铝关税就是违规“保障措施”,既没按世贸协定通报磋商,也没落实2022年WTO裁决。最厉害的是,印度直接拿出了协定第12.5条“暂停减让”权利,彻头彻尾走的国际规则路线。这一招,不但让贸易战上了法理护甲,还摆明了“你赖账,我自救”的姿态。
美国当然不认账——一口咬死这是所谓“国家安全”措施,大有一副“规矩是我定,谁敢管我”的架势。但局外人一眼看穿。杜伦大学的跨国法教授杜明直接指明,WTO争端机制因为美国拖着不让上诉机构运作,实际上已经大半瘫痪,印度能自救也只能用自己的权利暂停减让。
最狠的是,印度武器选得极有针对性。
虽没有公开清单,但各路消息很快曝光,目标直奔美国中西部种的鹰嘴豆、坚果等农产品,还有柠檬酸、化工品和汽车零部件。这些可是美国大选摇摆州的经济命门,关税一砸,正好打到特朗普最不愿见的地方。对美国来说,这不是普通的经济对抗,这是妥妥的政治精准打击。
你要问,印度真能撑得住吗?得说一句实话,印度钢铝对美出口在总产量里不过0.1%的边角料。真要拼经济账单,损失跟传说中的“大国博弈”比起来九牛一毛。可莫迪偏偏下了这个险棋,背后的算盘其实很复杂。
第一重算盘,贸易顺差的压力根本卸不掉。
印度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高达457亿美元,什么医药、IT外包全都得靠美金撑着门面。美国一挥“对等关税”大棒,印度不反击就是等着被当提款机吸干血汗。而且,钢铁、汽车零部件“互免关税”这种双赢建议,美国根本没理会,逼着印度只能硬上“暂停减让”这条路。
但最真实的推动力,是印度经济自己快架不住了。
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大跳水82%,股市半年蒸发上万亿美元,卢比见底都快成常态。莫迪要是现在对美国“服软”,别说推进“印度制造”,光是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就能把他掀翻。只有以攻为守,才不至于被选民当成软蛋。
刚把对美关税当作重拳砸下去,莫迪又突然一记温柔转身,向中国递上橄榄枝。三月的时候,印度政府先是放松贸易限制,还恢复中印航班,甚至松口让中国企业持股开工厂。不少被封禁的中国App,也跟着名正言顺地“解禁”上线。
这一切温情举动,背后却全写着四个大字:被现实打醒。过去四年喊的“去中国化”运动,最后换来本土手机产业链集体瘫痪;制造业占GDP比重跌到13.2%,连仿制药原料80%还得一直从中国进口。特朗普的关税一砸,印度晃晃悠悠意识到自己既造不出完整工业品,也没有像样的筹码和美帝正面硬刚。
“世界工厂”的大饼,眼见就要糊锅。
越是困顿,越要想新招。莫迪这时候还赌上“印度制造”,试图学中国那套,230亿美元“生产激励计划”一拨又一拨撒下去,许诺的外资、基础设施、补贴全都能来。结果呢?官僚作风慢得像牛拉车,补贴到账连8%都不到,生产线建好了补贴还找不到在哪。印度老板嘴上说“看好未来”,心里想的是“还是找中国人供货踏实”。
说是想靠“基础设施升级”追中超美,遍地缺电,物流成本比中国高出三倍,外资流着泪拿着钱跑路。2025年前三个月,外资净流出高达165亿美元,被墨西哥、越南抢了个干干净净。加上税务部门张口就是巨额罚款,动不动冻结外企资产,让人一次被骗还想再来?谁信!
这么一算,莫迪只能变戏法一样两头下注。一边在世贸组织指控美国违规,另一边国防部高调和美签协议。7月初,印度宣布砸下55亿美元采购40到50架F-35隐形战机,十年防务合作条文更长得能绕地球一圈。能把印媒都吹成“三十年最大升级”,问题是账单吓死人。
这不是开玩笑。印度军队预算增加了9.53%,总共781亿美元,可光工资养老金就花掉了26.4%。F-35全生命周期成本可能破千亿美元,可以顶掉印度十二年军费。这种“钱花美国买安全,钱花本地保就业”的微妙平衡,说到底就是左右互搏。
反观边境,印军一边大力基建蚕食实控线,另一边又派代表团赶赴中国商量“边境问题”。中国专家看得直摇头,说得很清楚:“想迎外资,先要边界拿出诚意来。”但印度偏不,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谁也没看出点真心。
美国那边的态度更直接。在特朗普看来:印度无非就是个买武器的肥羊,能宰一刀是一刀。关税多收一点利润,顺带还能对国内农业选民交代。至于印度嘴上的“战略自主”?特朗普笑都懒得笑。
莫迪的政策分裂到近乎自相矛盾。
贸易领域顶着美国硬刚,经济上拼命拉中国兜底,安全上还得仰仗美制装备。两边讨好,到头来谁也没捞到实惠,只剩自家经济节节败退。
“印度制造”的大旗在新德里街头高高飘扬,可现实是,产业链机会一去不返,外资全都“用脚投票”远走东南亚和中国。这一年,莫迪对抗美国、示好中国、军购美国装备的混搭戏法玩得肆无忌惮。只是战略自主这四个字,活生生变成了政策派对里最寂寞的笑谈。
高关税、军购大单、亲中又恐中,莫迪试图把每条道路都走成高速路。可惜现实告诉他:“人算不如天算,枕边两头都沾,最后多半两头都要空。”
在国际博弈的剧场里,既要胆子大,也得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