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热门旅行地盘点#
小广告月月清,治理沦为疲劳战?市民吐槽:形式主义卷王
一个月清理一次小广告,这种循环往复的“牛皮癣战争”,哪里是城市治理?分明是场行为艺术!敦化市长城社区号称用“1234工作法”清零600多处广告,东海县的专业队每年铲除数万条,但居民一句“平均下来一个月贴一次”直接撕破华丽数据——这分明是猫鼠游戏的无限续杯啊。
要我说,这种运动式清理简直是把公共资源往黑洞里填。社区网格员凌晨扛着铲子涂料桶突击,跟网红追热点似的拼时效,可小广告就像韭菜割一茬长一茬。为啥?因为治理逻辑还停留在“表面光鲜”。官方通稿里大谈“疏堵结合”,设了138个信息栏、建了35个微信群,可你问问楼道里的大爷,这些便民栏多久没更新了?群消息是不是早被营销号淹了?这跟某些品牌硬搞“内容框架”却不懂用户真实需求一个毛病——设计得再花哨,不解决痛点全是白搭。
我始终认为,小广告顽疾的根子在于“供需错位”。老百姓需要开锁、通下水道,正规渠道信息不透明,才让牛皮癣钻了空子。社区搞“联合执法”抓贴广告的,却没人问问:为什么这些服务不能像小红书上的实用攻略一样,让用户随手可查、放心调用?现在倒好,清理队成了“城市美容师”,每年数万条的战绩听着唬人,可成本谁算过?人力、涂料、设备堆出来的政绩,和流量明星买热搜有啥区别?都是数据好看,里子稀碎。
更荒诞的是,这种“卷清洁次数”的竞赛正在透支公信力。居民早看透了:“月贴一次”的魔咒背后,是考核机制在逼基层作秀。就像内容创作领域那些伪KOL,粉丝量刷得飞起,实际转化惨不忍睹。真正需要的是学学“品牌亲历者”逻辑——让真正用过服务的居民分享体验,把便民信息做成抖音爆款教程,不比涂涂抹抹强?
所以别怪市民吐槽“算盘碎一地”。当治理沦为疲劳战,该反思的不是小广告太顽固,而是我们的方法论是否还停在旧脚本。评论区敢不敢晒晒:你家楼道的小广告,撑得过半个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