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静海湾的清晨
清晨六点,北海沙田港外的海面泛着淡淡的银光。潮水退去,露出大片滩涂,像一块被阳光轻抚的绸缎。李志远蹲在岸边,望着远处那片被铁丝网和警示牌围起的区域——那是沙田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他记得小时候,这里还能随意进出,挖螺拾贝,赶海嬉戏。如今,一切都变了。
“爸,那边真的不能去了吗?”儿子小宇指着保护区的方向,手里攥着一把小铲子,眼睛里满是期待。
李志远蹲下身,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不能去。那里有规定,进去违法。”
“可我看别人也进去啊。”小宇嘟着嘴,声音里带着委屈。
李志远沉默了一瞬,目光落在不远处几个正翻越护栏的身影上。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心里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是愤怒?是无奈?还是某种隐隐的羞愧?
二、老渔民的坚守与挣扎
李志远的父亲李阿公,曾是这片海域最出色的渔民。他熟悉每一条潮汐线,能听出风向里的鱼群动静。可自从保护区设立后,他再也没下过网。
“我们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现在连走几步都管?”那天,李阿公坐在自家门口,抽着旱烟,语气低沉。
“爸,不是不让靠海,是得按规矩来。”李志远耐心解释,“保护区是为了让鱼虾繁衍,以后大家才有得捕。”
“规矩?我活了七十多年,头一回听说走路也要审批!”李阿公猛地站起身,烟斗重重磕在石阶上,火星四溅。
那一刻,李志远看着父亲倔强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老一辈人对土地和海洋的情感,早已融入血脉。可时代在变,生态在变,法律也在变。情感可以理解,但规则不容逾越。
三、一次意外的冲突
几天后,李志远带小宇去海边写生。他们沿着缓冲区边缘行走,远远避开核心区。突然,一阵喧闹声传来。
三个年轻人正踩着泥滩,用金属探测仪搜寻着什么,其中一人还拎着塑料袋,里面装满了捡来的贝壳和碎珊瑚。
“喂!你们不能进去!”李志远快步上前,声音提高了八度。
“关你什么事?”其中一个染着黄发的年轻人冷笑,“又不是你的地。”
“这是保护区!公告牌写着‘禁止采集’,你们看不见吗?”李志远感到一股怒火直冲脑门。
“切,没人管的。”另一人耸耸肩,继续弯腰捡拾。
小宇躲在父亲身后,小声说:“爸,要不……我们走吧?”
李志远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焦躁。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保护区管理站的电话。
十分钟后,两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赶到。经过核实,三人因擅自进入核心区并采集生物资源,被依法登记并警告。
看着他们悻悻离开的背影,李志远长舒一口气。他蹲下身,对小宇说:“你看,守法不是胆小,是尊重这片海。”
小宇点点头,眼神里多了一分认真。
四、内心的觉醒
那天晚上,李志远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白天那一幕,想起父亲的固执,也想起自己曾经也有过“大家都这么做”的侥幸心理。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漆黑的海面。月光洒在波浪上,像无数细碎的誓言。
“如果每个人都觉得‘就一次没关系’,那法规就成了摆设。”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法律不是束缚,而是底线。守住它,才守得住这片海的未来。”
他忽然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规则中找到与自然共处的方式。
五、从个体到群体的转变
一个月后,社区组织了一场环保宣传会。李志远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他站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经历,包括那次冲突,也包括父亲的态度转变。
“我爸昨天主动把家里的旧渔网剪了。”他笑着说,“他说,既然不能捕,那就别留念想。”
台下响起掌声。几位曾偷偷进入保护区的村民低下了头。
会后,有人找到李志远:“老李,以后巡护队招人,算我一个。”
他用力握了握手,没说话,但眼眶有些发热。
六、法律意识,始于敬畏
北海沙田的潮水依旧每日涨落,保护区的边界清晰如初。法规不会因为人情而退让,也不会因无知而宽容。
我们生于自然,也必须学会敬畏自然。遵守保护区的规定,不只是履行法律义务,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当每一个人都能从“我可以”转变为“我应该”,从“别人不管”转变为“我要带头”,法律才真正有了温度。
以北海沙田的保护区法规为镜,照见的不仅是行为的边界,更是一颗公民应有的法律意识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