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admin 2025-11-20 19:18 产品展示 198

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它描述的是,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难以顺利转型,导致增长停滞,收入水平徘徊不前,难以实现向高收入水平的跨越,甚至重新跌落至低收入水平。

中国是否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目前学界有三种观点:一种是乐观派,以黄奇帆先生为代表,认为中国人均GDP已经迈过1万美元大关,不再是中等收入国家了,中等收入陷阱已经被我们跨过去了;一种是谨慎乐观派,以林毅夫教授为代表,认为中国距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仅“一步之遥”;一种是悲观派,以郎咸平教授为代表。

2020年6月9日,黄奇帆在新浪财经云端峰会上表示,一般来说国家的发展,在人均GDP由3000美元到1万美元有个中等收入陷阱,一旦跳过这个门槛,达到人均GDP1万美元,往3万、4万美元发展将是比较平坦的阶段。“中国最艰难的,从1000美元、3000美元到1万美元发展的这个阶段,现在已经跳过了。”

黄奇帆说的1万美元大关,是2005年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了2018年,就升至12375美元了。而到了2023年,又升至14005美元。门槛逐年提升,是美元通胀造成的。

2021年3月,林毅夫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数据来看,中国距离世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仅一步之遥。“我相信,在未来一年、两年或是到‘十四五’规划完成之前,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一定可以实现。”林毅夫说。

2023年,林毅夫又发表观点: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当前阶段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的方式寻求突破,要警惕消费主义倾向。“有一种说法说我们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要改成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我觉得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经济,就是要故意误导中国。”林毅夫如是说。

2023年中国人均GDP是13030美元,距离14005美元的门槛的确只有“一步之遥”。因此,笔者倾向认为,林毅夫的观点基本上是对的。

林毅夫说:“中国有一句老话:行百里路者半九十。我们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你不要看那个坎好像不大,但是那个挑战会更加巨大。”表面看是“一步之遥”,但如果是山路十八弯,则需要走好几公里!

2025年3月,笔者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标题是《郎咸平:警惕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隐患》,文中谈到中国经济有三个失衡:国企和民企失衡、线上和线下失衡、高科技和传统行业失衡。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继续用大量资金来做高科技的话,我们就完了,因为只有制造业才能真正创造财富,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占GDP最多7%,他们的聘用人数还不到1%,整个社会99%的人都在传统行业工作,如果说传统的制造业崩溃了,老百姓就没有薪水了,那我们就一定走入中等收入陷阱,永远出不来。”

郎咸平说“只有制造业才能真正创造财富”,这句话既对也不对。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赶上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积极承接发达经济体的产业链迁入,并大力发展本土制造业;到2010年,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成为继日本之后新的“世界工厂”。2001年,美国的GDP为10.58万亿美元,中国的GDP为1.34万亿美元,美国的GDP是中国的约7.9倍。而到了2022年,中国的GDP已升至美国的75%,这东升西落,靠的是什么?主要靠的就是“中国制造”的崛起。

为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郎咸平曾经提出过六个建议:技术突破、工业设计、流水线生产能力、开放平台、产业链革命、工匠精神。前两个建议其实跟高科技密不可分,也就是说,高科技和传统行业并非油水分离的关系。“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高科技产业也能真正创造财富。以苹果、微软为代表的美股“七巨头”都是高科技公司,2024年的营收合计超过2万亿美元,总利润超过了48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放到中国来看,A股5400多家上市公司,2024年一年的总利润也才5.21万亿人民币,其中金融行业贡献净利润2.66万亿元,其他行业加起来都没有美股“七巨头”赚的多。

2025年7月10日,在贝壳财经年会论坛上,黄奇帆发出了“百年之问”:“全世界现代工业发展的300年,有三个30%占比的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国家,一个是英国,保持了100年;第二个是美国,保持了80年;第三个,中国出现了,是不是会保持50年、80年、100年呢?”

英国“世界第一”保持了100年,那是因为先发优势: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从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恰好100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北方胜利,一个新的制造业大国就崛起了。

美国“世界第一”保持80年,但并非“占比30%”保持了80年。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引发经济大萧条。1929年美国制造业全球占比是43.3%,1932年降到31.8%,1938年又降到28.7%,而同期苏联从5%上升到17.6%,呈现此消彼长的格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29~1938年各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表(%)

所以,通缩很可怕,1993年日本制造业全球占比达到历史最高值23.8%,到2023年降到6%,这就是“失去的三十年”。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目前正处在通缩状态。目前已知有五大证据:

一、有效需求不足,价格环境(CPI、PPI)持续低迷。房价持续下跌,居民家庭财富大幅缩水。

黄奇帆曾公开表示:“全国房价整体回调幅度在40%-50%。”黄奇帆提供的数据如果属实的话,则中国的这一波楼灾,不亚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但中国却并未发生次贷危机式的金融风暴,这又是为什么呢?

黄奇帆的解释是,中国无次贷危机的金融基因,中国从未允许零首付购房,且未将房贷打包为高杠杆金融衍生品,因此不会引发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事实果真如此吗?

诚然,中国多年来一直执行首付不低于30%的房贷政策。但房价整体下跌40%~50%,则首付不低于30%的防火墙就防不住火了。但奇怪的是,房价几近腰斩,弃房断供的人却很少,银行都活得好好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中国没有个人破产法,只有关于企业破产的制度规定,这或许才是深层次原因。因为没有个人破产法,所以个人承担的是无限责任,除非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没人敢弃房断供。楼市暴跌,所有的损失都由借贷人扛,银行侥幸躲过一劫。

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25年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8%;狭义货币(M1)余额1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住户(居民)定期存款占居民存款余额的比重达到74.2%,为历史最高值。M1 增速<M2 增速,表示市场对于未来是“负向”看待,民间倾向储蓄,增加放在定存账户的钱,消费及投资减弱。经济学家向松祚说:M2越多反而是通缩,不是通胀。

三、央行公布7月金融数据,新增人民币贷款(金融机构口径)-500亿元,同比下滑3100亿元,也是自2005年7月以来首次转负。单看7月份金融数据,“借款人消失”迹象明显,似乎在提醒我们,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可能适用于中国。按照辜朝明的理论,由借款人消失造成的经济萧条,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

四、企业严重内卷,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持续下降。如图所示,A股上市公司ROE自2021年Q3开始已经持续下降了15个季度。2024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100多家,总营业收入、净利润反而双双下降。

郎咸平说:“如果说传统的制造业崩溃了,老百姓就没有薪水了。”因此,笔者认为“反内卷”非常及时,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上。企业能够生存下去,才能稳住就业。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业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五、 从2022年起,全国税收收入连续几年下降。为什么GDP在增长,税收收入反而在下降?2012年3月,时任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历史上也出现过财政收入增幅低于GDP增幅,就是通货紧缩,价格负增长。”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GDP增长与通货紧缩可以同时并存。

近日读到隋唐名医许胤宗的故事,有这样一段话:“古之工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他药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

许胤宗晚年总结的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一、古代的名医,之所以是名医,就是因为他们擅长诊脉,诊断准确,只需用一味药,就能直攻病灶,药到病除;二、今日之医生,不能准确地辨别脉象,找不到病因,只能凭自己主观推断来进行诊断,开很多味药来侥幸成功。偶尔有一味药有效,也被别的药物制约,药性消减,病人很难痊愈。

葛洪是东晋著名道教学者,在医药学方面有着深入研究,他发明治疗狂犬病的土方:“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即将咬人的狗打死取其脑浆,趁热敷在被咬的伤口上,换言之就是“以毒攻毒”。今天的狂犬病疫苗,就是依照葛洪的“以毒攻毒”的原理研制成功的。

“美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欧文·费雪在其《繁荣与萧条》中指出,如果过度借债触发价格下跌,这两个关键变量就会引发流通货币、货币流速、资产净值、利润、利率、预期和信心等其它变量相互踩踏,导致“债务-通缩螺旋”。典型案例就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90年代日本大衰退。费雪认为,一个国家一旦陷入“债务-通缩螺旋”,破解的唯一办法就是推高通胀。

拿通胀来破解通缩,这就是“以毒攻毒”,此外别无他法。美国能迅速走出次贷危机,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的策略就是“以毒攻毒”。反观日本,是直到2009年11月30日,日本央行才首次承认该国处于通缩状态,而此时距离危机发生已经18年了。2013年安倍经济学推出后,“制造通胀”成为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优先事项。日本学习美国战胜次贷危机的成功经验,最终走出了通缩的泥潭。

上一篇:来伊份粽子吃出带血创可贴?代工方五芳斋的供应链漏洞引担忧
下一篇:深圳创投圈的“印钞机”已启动,但散户冲进去就是炮灰

热点资讯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