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魔幻现实又来了。
当咱们还在为今天中午吃黄焖鸡还是猪脚饭,要不要加个蛋而陷入人生沉思的时候,有些人在闷声干大事。
什么大事?
造船。
不是你家楼下公园里老大爷划的那种,也不是黄浦江上看风景的观光船,而是那种一艘船就能让全上海人民烧半个月天然气的海上巨无霸。
就在前两天,上海那边,中船集团跟下饺子一样,duang duang,两天交付了两艘17.4万立方米的LNG运输船。
很多人对这个没概念,觉得不就是个船嘛,大一点而已。
朋友,你对力量一无所知。
首先,这玩意儿叫LNG运输船,全称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天然气要液化,温度得干到零下163摄氏度。
什么概念?
地球上最冷的南极,历史极端低温也就零下89度,你站那儿撒泡尿都能瞬间冻成艺术品。
而这艘船,肚子里常年装着比南极还冷两倍的液体。
所以这船压根不是船,它是一个会自己跑的、装载量堪比一座小城市的、移动的巨型超级冷冻库。
或者你也可以叫它“海上超级不锈钢保温杯”,只不过里面泡的不是枸杞和胖大海,是能瞬间把一切都变成脆皮的“蓝色黄金”。
造这玩意儿的难度,约等于在一堆火药上玩电焊,还得保证火药不受潮。
核心技术就一个,殷瓦钢。
这是一种超低热膨胀系数的特种钢材,说人话就是,不管外面是赤道40度暴晒,还是肚子里零下163度急冻,它基本不怎么变形。
你要知道,万分之一的形变,对于这个庞然大物来说,可能就是一场史诗级的烟花秀。
过去,这项技术和殷瓦钢的焊接工艺,一直被法国GTT公司死死攥在手里。
你想造船?
可以。
先交专利费。
一个船舱就得上千万美元,一艘船下来,光给法国人上供就得一个多亿人民币。
焊工还得是他们认证的,全球能焊这玩意的师傅比野生大熊猫还稀罕。
你没得选,要么给钱,要么别玩。
这就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看着亮晶晶,摸一下全是钱的味道,还烫手。
但现在,画风变了。
这次交付的,叫第五代LNG船。
关键词,“自主研制”。
翻译一下就是,我们自己把大招给憋出来了。
不光是船壳子,连里面最核心的玩意儿,比如那个全球首创的“再液化系统”,都是我们自己捣鼓出来的。
这系统是干嘛的?
简单粗暴地说,那个零下163度的天然气,就算你保温做得再好,它也会有一点点蒸发,变成气体,这叫“货损”。
以前的处理方式很糙,要么直接当燃料烧了,要么……就当它随风而去了。
但现在,我们装了个“回收神器”,能把这些蒸发的气体重新压回液体状态。
一来一回,不仅减少了浪费,还大大提高了能效,降低了碳排放。
用圈内黑话讲,就是BOG(蒸发气)处理能力牛逼,EEDI(能效设计指数)爆表。
这骚操作直接让我们的船,从一个单纯的“海上快递员”,进化成了既会拉货又会省钱还会自己造油的“全能六边形战士”。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这只是个开始。
新闻里还有个更吓人的数据:截至目前,中国拿下了全球近70%的“绿色船舶”订单。
什么叫绿色船舶?难道船也开始吃素了?
当然不是。
所谓绿色,指的是用更环保的燃料,比如LNG(液化天然气)、甲醇、甚至未来的液氢。
这是全球航运业的大势所趋,没办法,欧盟那边碳税的大刀已经架脖子上了,你再烧那黑乎乎的重油,罚款能罚到你怀疑人生。
所以,全世界的船东都在急着换船,把家里的“油老虎”换成“气罐子”或者“酒罐子”。
这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而这个市场,我们吃了将近七成。
这是什么概念?
这已经不是弯道超车了,这是直接把赛道给承包了,然后跟后面的兄弟说,你们随意,反正冠亚季军我们哥几个内定了。
想当年,十几二十年前,我们造船业干的都是什么?
造散货船,造油轮,就是那种傻大黑粗的铁疙瘩,没啥技术含量,纯靠堆钢材、拼人力。
韩国人看不上,日本人不想干的活儿,我们接过来干。
利润薄得跟纸一样,累死累活,赚个辛苦钱。
高端船型,比如LNG船、豪华邮轮,你想都不要想,图纸都看不懂。
那时候,沪东中华一年能交付四五条LNG船,就已经算是产能拉满了,得开香槟庆祝了。
现在呢?
人家的小目标是“单月交付4条”,全年有望交付11艘。
手里的订单排到了50多艘,生产计划排到了2028年。
这背后的逻辑,才是最硬核的。
第一,这不是一个行业的单打独斗,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降维打击。
一艘LNG船,涉及几百万个零部件,背后是冶金、化工、机械、电子信息等几十个行业的联动。
你的钢材行不行?
你的阀门行不行?
你的电缆、你的控制系统行不行?
我们能把船造出来,还能把价格打下去,靠的不是别的,是全球独一份的全产业链优势。
我们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能全谱系生产海事工业所需产品的国家。
别人造船是全球采购,我们造船很多时候是内部循环,成本和效率的优势是断层的。
第二,时机抓得太准了。
过去几年,全世界都在喊环保,但真正all in的没几个。
我们呢?
埋头攀科技树,搞研发,建智能工厂。
等到全球航运业因为碳税被逼到墙角,必须集体换船的时候,我们正好把“绿色船舶”超市给开起来了。
LNG、甲醇、双燃料……各种口味,任君选择,而且物美价廉,交货还快。
这就不是做生意了,这是给嗷嗷待哺的市场精准投喂。
第三,这彻底改变了“中国制造”的形象。
以前我们是“世界工厂”,现在我们是“世界工程师+世界工厂”。
我们不光能造,还能设计,还能定义标准。
从前我们跟着别人玩,现在我们开始制定游戏规则。
那个新闻里提到的“避碰系统”,能提高航行安全;那个“废气再循环系统”,能减少碳排放。
这些都是增值服务,是技术溢价。
船东们也不傻,谁的船更省钱、更安全、更能满足未来的环保法规,他们就买谁的。
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订单雪片一样飞向中国。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很奇妙。
当很多人还在追逐互联网的风口,痴迷于模式创新和流量变现的时候,实体经济,特别是这种重工业,正在用一种看似笨拙却无比坚实的方式,重塑全球的产业格局。
造船业的利润率,创了近十年新高,达到97.1%。
这数字,秒杀多少天天在PPT上画大饼的互联网公司?
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它不是几行代码,不是一个商业模式,而是几十万吨钢铁、几百万个精密零件、几十万个技术工人,以及背后一整套强大而完备的工业体系。
这是时间的积累,是汗水的结晶,是几代人吭哧吭哧干出来的硬实力。
这个护城河,别人想跨过来,没个十年二十年,门儿都没有。
所以,别天天盯着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了。
多看看这些大家伙吧。
它们沉默、巨大、甚至有点丑,但它们才是真正让这个世界运转起来的齿轮。
它们在用钢铁的语言告诉你一个朴素的道理:
喧嚣终将过去,唯有实力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