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两千亿!从加价难求到销量遇冷,“药中茅台”彻底凉了?

admin 2025-11-23 10:56 产品展示 186

《市值蒸发2000亿!从加价难求到销量遇冷,“药中茅台”彻底凉透?》

小卞站在热闹的电商页面前,手里是一瓶标价599元的“神药”,脑海里还回荡着几年前有人花1600元回收一粒的传闻。

这种反差像一记耳光,打醒了无数曾经跟风囤货的人。

文章开头不卖关子,直奔主题:两样曾被捧上天的东西——一种是号称“药中茅台”的名贵丸药,另一样是曾经被视为硬通货的茅台白酒——正在被市场无情拆解,那场辉煌背后的泡沫正在快速消散。

片仔癀的季报像一张判决书。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74.42亿元,较前年下滑11.93%;净利润21.29亿元,减少20.7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下跌30.38%,创下上市以来最差单季表现。

股市的判断从来不客气,股价自2021年最高点473元一路回落到181元,市值从约3000亿元掉到1100多亿元,蒸发近2000亿元。

消费端的图景同样刺眼,巅峰时回收价1600元一粒的行情如今跌到500元,临近失效的产品甚至跌破到400元。

官方指导价760元变成摆设,电商上599元随时能买到,销售与定价之间出现明显错位。

不少人觉得这仅是偶发事件,实际上背后有清晰逻辑。

核心原料天然牛黄的价格从2019年的35万元一公斤涨到2025年的170万元一公斤,涨幅超过200%,这项成本暴涨使得原本靠稀缺和故事支撑的高价策略脆弱无比。

企业过去靠频繁提价维持利润,上市以来价格上调超过20次,从125元一路拉升到760元,但当消费认知发生变化时,继续涨价只会把库存堆高,消费市场开始显露疲态。

专家强调,这类药本质上是治病的处方药,而非靠长期大量服用维持健康的保健品;长期被当成礼品和收藏品炒作,一旦投机情绪退去,市场回归理性就会非常残酷。

茅台的处境同样让业界心生凉意。

53度飞天茅台的散瓶批发价从近几年创下的约3000元最高价,跌到2025年不到1700元,某些直播间1499元一瓶的场景变得平常。

行业展会的冷清给出直接证据:南京糖酒会上,参展商交了3.8万元的展位费,两天只收获不到二十个微信号,这样的参会回报让人怀疑这场景是否还是一场生意。

库存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整个白酒行业累计库存超过400多万吨,市场上有约4000家生产企业与30万种产品,供给端的膨胀遇上需求端的萎缩,结构性矛盾变得无法忽视。

消费人群的代际变迁构成了这次变局的关键一环。

过去用茅台表达礼节和面子,婚礼敬酒、领导宴请、走亲访友的场合里,酒杯常常伴随仪式。

近几年年轻人的社交习惯发生转变,婚礼里越来越多出现奶茶杯而非酒杯,90后和00后普遍不喜欢被劝酒,认为酒不如咖啡提神、不如奶茶解渴。

消费偏好转向潮流产品、数字娱乐和体验式消费,意味着以稀缺、故事和升值预期为卖点的老牌资产失去了天然买家。

经销商的算盘破裂后,金融属性的幻想被迅速戳穿。

过去有人把茅台当成一种可以像房产一样保值的资产,囤货期望长期升值。

往事不堪回首,房地产市场冷却,像茅台这种原本被视作“越陈越值”的商品也开始出现负回报。

经销链头部企业经营压力骤增,为了回笼资金不得不降价出售存货,引发连锁降价,形成恶性循环。

华致酒业等流通企业的业绩下滑,成为这场连锁反应的写照。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波退潮并非某家企业的单独失足,而是一种时代转换的必然。

老牌商品的崛起曾依赖信息不对称、稀缺供应和强烈的社会认同;当这些条件消失,泡沫便露出底部。

互联网和电商把信息透明化,把“稀缺”拆解成供给与需求两端的具体数字,直播平台把流动性快速放大,这给了市场更快的判别能力。

年轻人不再被“故事”绑架,他们用实用、体验和即时满足来衡量消费,导致那些靠神话和稀缺撑起的价格无法继续站稳。

企业层面的短板也早有征兆。

那种靠保密配方与历史光环延续增长的商业模式,遇到产品创新不足时,便失去长期生命力。

片仔癀的研发投入率低于行业中位数,多次尝试跨界进入美妆和其他传统中成药品类没有取得预期成功,安宫牛黄丸的前三季度营收下滑幅度高达65.2%,美妆相关业务也出现超过20%的下滑,这些数字说明单靠历史名声无法抵挡市场冷漠。

茅台方面同样缺乏足以触达年轻群体的新玩法,产品线与营销方式与新生代剪不断的社交生活脱节。

市场情绪发生裂变后,许多曾经热衷于“收藏”或“囤货”的人开始割肉。

黑市回收价的下跌不仅是价格问题,更是心理落差。

有人曾把太湖石视若瑰宝,可李亚鹏那桩3.5亿元买入后以1.8亿元出售的交易被网友拿来当反面教材,调侃价值大幅缩水。

这种从信仰到嘲讽的过程在社交平台上不断放大,加速了信任的崩塌。

年轻群体对这些老玩意并不感兴趣,他们的热情投向虚拟收藏、电竞周边和限量潮牌,市场重心在悄然易位。

对于品牌来说,眼下已不是指望故事重复照搬旧模式的时刻。

真正能活下来的企业会去做两件事:一是补齐产品端短板,提高研发投入,把产品质量和功效放回首位;二是重构与消费者的沟通路径,将品牌体验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对接,打造更具参与感和互动性的渠道。

库存管理和供应链优化同样重要,过度扩产在需求不稳的情况下只会导致更糟糕的结局。

对投资者来说,谨慎是主旋律,避免被稀缺标签迷惑,关注现金流与盈利稳定性比追涨更实际。

市场会自己做清算,某些资产会回到合理价位,另一些则可能迎来更长的价值回归期。

过去的炒作手法并不是消失,而是换了标的:从邮票到房产、从白酒到中成药,现在转向数字藏品和潮玩;运作逻辑始终是制造关注、制造稀缺并吸引资金进场,但当接盘方换了口味,旧的接力棒就会断掉。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实际的应对是警惕情绪化购买,不要把消费决定建立在所谓保值与稀缺上,理性比盲从更能保住钱袋子。

小卞在观察这些变化时经常和身边人聊起这个话题。

有位老表感叹,前几年亲戚结婚都得准备茅台礼盒,去年参加婚礼却看到新娘手里拿着奶茶杯;另一位朋友则笑称,父辈的收藏观念像旧式相机,需要用新的镜头去看待。

茶余饭后的讨论在网络上发酵,很多评论带着讽刺意味。

有人发起投票:你还会把钱放在这些老牌物件上吗?

参与人数迅速攀升,选项里“不会接盘”的占比明显更高。

若从政策与宏观层面去看,消费升级和人口结构变化并非短期现象,企业若不及时调适,将面临长期的经营压力。

白酒行业的产能扩张在过去靠价格上涨和渠道推动维持,未来必须回归到产品创新与多元消费场景的匹配。

中药产业也不可再依赖神秘性来驱动增长,科学证据、规范营销和合规渠道将成为赢得公众信任的新基石。

回到最初的问题:所谓“老牌资产真的凉透了吗?”结论并不简短,也不全是悲观。

有的品牌会经过洗牌后重新找到定位,继续为愿意为其价值付费的人服务;有的则可能永远失去光环,跌回到与实际效用相符的位置。

小卞把这个问题抛给读者:在未来的十年里,愿意用手里那点闲钱继续囤老牌物件的人会越来越少,或许该换一把尺度来衡量什么值得被珍藏。

你会继续为这些曾经的“硬通货”埋单吗?

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看法。

上一篇:白银战争,已经悄然开始!
下一篇:如果这行情你不能赚钱请马上空仓反省

热点资讯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