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个闷热的夏夜,上海罗店阵地上,国民党士兵正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炮火。突然,一群战士抓起麻袋冲向敌阵,扬起的白色粉末让日军瞬间乱作一团——这不是什么新式武器,而是厨房里常见的生石灰。指挥这场"厨房武器"奇袭的,正是被毛主席评价为"狡如狐,猛如虎"的国民党将领胡琏。这位蒋介石的爱将为何能获得对手的赞赏?他在抗日战场上的石灰粉战术,为何后来却成为解放军最头疼的杀招?
1943年石牌要塞前,胡琏带着全师官兵跪地祭天,五封遗书已经寄回家中。日军飞机在头顶盘旋,这位"狐狸将军"却突然下令:把机枪撤了,全体上刺刀!参谋们以为听错了命令——用冷兵器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军,简直是以卵击石。但三天后,当日军在肉搏战中尸横遍野时,人们才发现胡琏的算计:他故意把日军放近到30米内,让对方的火炮飞机全成了摆设。蒋介石亲自授勋时,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盯着战报喃喃自语:"这个胡琏,不简单。"
淞沪会战的罗店战场像台绞肉机,国民党军每天伤亡上千人。当旅长叶佩高哭着说"打不下罗店我们都得被枪毙"时,沉默许久的胡琏突然盯着西沉的太阳笑了。他注意到日军阵地正对夕阳,而夏季晚风总是往东吹。第二天黄昏,敢死队带着石灰粉顺风扑向日军,被迷了眼的日军对着空气扫射的模样,活像被撒了盐的蜗牛。战后清理战场时,人们发现有些日军士兵至死还保持着揉眼睛的姿势。
1947年山东南麻,暴雨中的粟裕盯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碉堡群。这些胡琏发明的"子母堡"像毒蘑菇般遍布山头,每个碉堡都能相互支援。更诡异的是,原本该出现的国民党第五军突然"消失"了。炊事班老张嘀咕:"听说胡琏在碉堡里囤了三个月的粮食,这是要当山大王啊?"粟裕不知道,此时毛主席在延安正反复翻看战报,总觉得这场战役"太安静了"。
当粟裕准备总攻时,毛主席的加急电报突然送到:"立即撤退!邱清泉的第五军正包抄你们后路!"原来胡琏的孤军深入是诱饵,范汉杰的25师早已张开口袋等着。侦察兵回报时,国民党援军距离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只剩十里路。粟裕急令部队化整为零撤退,炊事班背着铁锅跑得比侦察兵还快。后来被俘的国民党参谋交代:"胡长官说共军最迟三天内会钻进包围圈,结果他们半天就溜光了。"
南麻战役后,胡琏在日记里写道:"粟裕如惊弓之鸟。"但他没料到,这场"失败"的撤退反而让解放军保留了主力。当蒋介石嘉奖"子母堡战术大获成功"时,延安的毛泽东正教将领们分析:"胡琏的碉堡再结实,能挡住老百姓往里面送毒馒头吗?"果然两年后淮海战役,同样的碉堡群被老乡们用扁担挑着炸药包逐个端掉。
有人总爱把胡琏吹成"军神",却忘了他在抗日战场撒石灰的急智,后来变成了解放战争时往解放区水井投毒的狠辣。这位"狐狸将军"确实擅长战术创新,可惜用错了地方——当他的聪明才智从对付外敌转向对付同胞时,再精妙的战术也架不住民心向背。蒋介石授他的青天白日勋章,终究比不过老百姓给解放军送的小推车。
看完胡琏用石灰粉打日军,又用碉堡坑共军的"光辉事迹",有个问题不吐不快:要是这位"战术大师"把对付自己人的心思都用来打日本人,抗战是不是能少打两年?有人说这是各为其主,也有人说这就是助纣为虐,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