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万美元!Pre-A+轮!上海橙帆医药!这三个词往这儿一摆,整个医药圈和投资圈的小伙伴们,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不是说现在融资难吗?不是说一级市场钱紧吗?怎么一家听着还有点陌生的药企,刚跑到Pre-A+这个“幼儿园大班”阶段,就能拿到6000万美元?要知道,很多公司拼到B轮、C轮,都未必能摸到这个数!更狠的是,投资方还是顺为资本、北极光创投这种“阅项目无数”的大佬级机构。这事儿,说破天都透着一股“不寻常”。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橙帆医药到底是何方神圣?6000万美元扔在Pre-A+轮,是资本疯了还是里面真有黄金?普通人能从这事儿里看出点啥门道?
一、先搞懂:Pre-A+轮融6000万,到底有多离谱?
咱先给不太懂行的朋友科普一下:创业公司融资,就像打游戏升级,从天使轮(刚出新手村)到A轮(能打小怪了)、B轮(挑战BOSS)、C轮(准备称霸服务器),一轮比一轮钱更多,要求也更高。Pre-A轮是啥?就是A轮之前的“学前班”,公司可能刚把实验室搭起来,团队刚凑齐,连个像样的产品原型都未必有。Pre-A+轮呢?顶多算是“学前班尖子班”,比普通Pre-A强点,但离真正的“产品上市”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就这么个阶段,橙帆医药拿了6000万美元。咱来对比一下,感受下这数字有多“炸裂”:
去年国内整个生物医药行业,Pre-A轮平均融资额也就5000万人民币左右,换算成美元才700多万。橙帆这一下干到6000万美元,是平均值的8倍多!
就算是A轮,去年生物医药行业平均融资额也就1.2亿美元左右。橙帆这Pre-A+,直接干到了A轮的一半!
更别说,现在是什么时候?2023年啊!前两年资本疯狂撒钱的日子早就过去了,多少曾经的“明星项目”现在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前阵子还有报道说,某知名AI药企B轮融资额直接砍半,投资人连尽调都恨不得钻进实验室看显微镜。
所以,橙帆这6000万美元,不是“融资”,这简直是“空投”!顺为和北极光这两家机构,一个是雷军大佬坐镇,投过小米、字节跳动;一个是专注硬科技,投过药明康德、华大基因。他们的钱,那都是带着“火眼金睛”的,绝不会随便往水里扔。那问题来了:橙帆医药到底有啥“硬通货”,能让这俩大佬抢着掏钱?
二、扒一扒:橙帆医药凭啥让资本“一见钟情”?
咱先去扒拉一下橙帆医药的“家底”。公司名字里带“橙帆”,听着挺文艺,但干的活儿可是硬碰硬的——创新药研发。具体点说,是聚焦在“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两大领域。这俩领域啥概念?都是医药界的“香饽饽”,市场规模大,患者需求迫切,但研发难度也高,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赛道。
但光赛道好还不够,毕竟搞肿瘤药的公司一抓一大把。橙帆真正让资本心动的,很可能是它的“技术平台”。咱从公开信息里能挖到一点线索:这家公司好像在搞一种叫“双抗”的东西,而且是“多特异性抗体”。听不懂?没事,咱用大白话解释:普通的单抗药,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能针对性地攻击一个靶点。但癌细胞这玩意儿很狡猾,有时候会“换锁”,单抗药就失灵了。双抗呢?就是一把钥匙能开两把锁,能同时攻击两个靶点,效率更高,也更难被癌细胞“躲过去”。多特异性抗体就更牛了,一把钥匙开N把锁,战斗力直接拉满!
这技术要是真能成,那在肿瘤治疗领域绝对是“降维打击”。现在全球顶尖药企都在抢双抗、多抗的赛道,比如罗氏、强生、百济神州,都砸了几十上百亿进去。橙帆要是能在这个领域搞出点名堂,那估值翻个几十倍、上百倍都不是梦。
但光有技术蓝图也不行,资本投的是人,是团队。橙帆的核心团队据说个个都是“大神级”人物:有从国外顶尖药企(比如辉瑞、默克)回来的研发大佬,有在国内头部Biotech(比如信达、君实)管过临床的操盘手,还有懂生产、懂商业化的老兵。这种“豪华配置”,在Pre-A+阶段简直是“降维打击”——别的初创公司还在为招个博士发愁,橙帆已经把“梦之队”凑齐了。
顺为和北极光这种机构,最擅长的就是“看人下菜碟”。他们不怕你现在啥都没有,就怕你团队不行、方向不对。橙帆这种“技术硬核+团队顶配”的组合,简直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完美猎物”。所以,6000万美元看似离谱,但对资本来说,可能是“捡到宝”了。
三、往深了说:资本为啥敢在Pre-A+轮“下重注”?
有人可能会说:就算橙帆团队牛、技术好,但Pre-A+轮啊!这时候公司连个临床前数据都未必完整,更别说临床实验了。生物医药研发的风险多大啊,90%以上的项目都会失败,这6000万美元扔进去,万一打水漂了咋办?
这就涉及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现在的生物医药投资,逻辑已经变了。
前几年,资本投创新药,喜欢看“fast follow”(快速跟随),就是看国外哪个药火了,咱赶紧做个类似的,抢时间上市赚钱。但这两年,这条路越来越难走了:一方面,好的“跟随”靶点早就被抢光了,扎堆研发导致“内卷”严重;另一方面,医保谈判、带量采购把药价压得死死的,就算跟出来了,利润空间也薄了。
所以现在的资本,尤其是顺为、北极光这种有长期视角的机构,开始转向“源头创新”——不跟别人后面跑了,要自己搞“从0到1”的新东西。这种东西一旦成了,就是“独一份”,市场独占性强,利润空间大。但“源头创新”的风险也更高,需要更早介入,给团队足够的钱和时间去试错。
橙帆医药搞的“多特异性抗体平台”,就属于“源头创新”的范畴。这种平台技术一旦搭建成功,不光能做一个药,还能衍生出一堆药,相当于建了个“制药工厂”。资本在Pre-A+轮砸6000万美元,看似冒险,其实是在“买未来”——用这笔钱帮橙帆把平台搭稳了,把早期数据做扎实了,后面就能吸引更多钱进来,估值也能一路飙升。
而且,现在生物医药领域有个新趋势:“pre-seed轮看想法,种子轮看团队,Pre-A轮看平台,A轮看数据”。橙帆能在Pre-A+拿到6000万,说明它的“平台潜力”已经被资本高度认可了。顺为和北极光这时候进场,相当于“抄底”,用相对低的价格拿到了未来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潜力股”。
四、冷思考:这6000万美元,是蜜糖还是毒药?
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橙帆医药简直是人生赢家啊!拿钱拿到手软,背后还有大佬撑腰,未来一片光明!但咱得泼盆冷水:钱太多,有时候未必是好事,尤其是对初创药企来说。
生物医药研发,最忌讳的就是“揠苗助长”。6000万美元,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用得好,能把技术平台打磨好,做出几个漂亮的临床前数据,为下一轮融资铺路;用不好,就容易“飘”——团队膨胀、研发节奏混乱、花钱大手大脚,最后钱烧完了,东西没做出来,那就成了“昙花一现”。
历史上这种例子还少吗?前几年有多少生物医药公司,A轮融了几亿人民币,结果团队迅速扩张到几百人,办公室租最豪华的,仪器买最顶级的,但研发进度却迟迟上不去,最后活活把自己“撑死”了。
橙帆现在最该做的,是把这6000万美元当成“弹药”,而不是“奖金”。老老实实待在实验室里,把双抗平台做扎实,做出几个能打的“候选药物”(PCC),早日推进到临床一期。只有临床数据出来了,才能真正证明自己不是“画大饼”,才能让资本继续追投,让市场信服。
另外,顺为和北极光虽然是大佬,但也不是“慈善家”。他们投了钱,就会有业绩要求,就会催进度。这种压力对初创公司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逼着团队往前跑,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团队为了赶进度而“牺牲质量”,埋下研发隐患。
所以,橙帆医药现在站在的,既是“风口”,也是“悬崖”。6000万美元是助力,还是阻力,全看团队能不能扛住诱惑,沉下心来搞研发。
五、普通人能从这事儿里看出点啥?
可能有人会说:这都是资本和大佬的游戏,跟咱普通人有啥关系?还真有关系!从橙帆这事儿里,咱至少能看出三个门道:
第一,中国创新药真的“卷”到新高度了。 以前咱总说中国药企“仿制药为主”,创新能力不行。但现在,Pre-A+轮就能融6000万美元搞双抗,说明中国创新药的“起点”已经和国际接轨了。未来几年,说不定咱就能用上自己国家研发的、比进口药效果更好、价格更便宜的抗癌药。
第二,资本寒冬是“假的”,只是钱更聪明了。 很多人说现在融资难,但橙帆这种项目照样能拿到巨额融资。这说明不是钱没了,而是资本变得更挑剔了——只投真正有技术、有团队、有前景的硬科技项目。那些想靠“讲故事”、“蹭热点”融资的公司,以后日子会越来越难。
第三,普通人想在医药领域赚钱,得换个思路。 以前大家炒股喜欢买“医药龙头”,觉得稳。但未来,真正的机会可能藏在这些“小而美”的Biotech里。当然,风险也高,搞不好就退市了。但要是押中一个橙帆这样的公司,那回报可能比买房还狠。不过咱得提醒一句:普通人最好别直接下场投一级市场,风险太高。可以多关注那些重仓创新药的基金,或者等这些公司上市后,用闲钱小仓位试试水。
六、最后聊聊:这事儿对整个行业意味着什么?
橙帆医药这6000万美元的融资,就像一块巨石扔进了生物医药的“池塘”,激起的浪花绝对不止一点点。
对其他初创药企来说,这既是“鼓励”也是“压力”。鼓励的是,只要你真有硬核技术和豪华团队,资本还是愿意砸钱的;压力的是,以后Pre-A轮的“门槛”可能被拉高了——以前融5000万人民币就算不错了,以后没个几千万美元,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对投资机构来说,这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抢项目大战”。顺为和北极光开了这个头,其他机构肯定会坐不住,纷纷加大对早期生物医药项目的布局。尤其是那些有海外顶尖团队、掌握前沿技术平台的公司,会成为资本疯抢的对象。
对整个生物医药行业来说,这是好事。更多的钱、更聪明的资本涌入,会加速中国创新药的研发进程,让更多患者受益。但同时,也会淘汰一批“浑水摸鱼”的公司,让行业更加“良币驱逐劣币”。
当然,咱也不能盲目乐观。生物医药研发是个“十年磨一剑”的活儿,就算橙帆现在拿了6000万美元,未来十年里,它可能会遇到无数次失败:临床实验失败、核心团队出走、资金链断裂……最后能真正把药做出来、上市、赚钱的,可能连10%都不到。
但不管怎么说,橙帆医药和它背后的6000万美元,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创新药的“野心”和“希望”。就像雷军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生物医药的风口,不是谁都能站的——你得先有长出翅膀的能力,才能在风停了之后,继续往前飞。
最后,咱祝橙帆医药好运吧!希望它别辜负这6000万美元,别辜负顺为和北极光的信任,更别辜负那些等着新药救命的患者。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中国药企,拿着真技术、硬实力,去跟国际巨头掰掰手腕!到那时候,咱老百姓看病吃药,才能真正挺直腰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