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在瑞银会议上向全球精英抛出一颗“外交炸弹”:“若必须选边,新加坡现在选美国,20年后会倾向中国。”这句赤裸裸的生存宣言,撕开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残酷现实。
“毒虾”的生存法则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728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县城,被穆斯林邻国环伺,资源匮乏、无战略纵深。 前总理李光耀曾形容:“我们像住在大象群中的老鼠。 ”这种危机感催生了“毒虾哲学”身形微小带锋芒,以平衡术维系安全与繁荣。
从李光耀时代起,新加坡便实行双轨策略:安全上依靠美军基地扼守马六甲海峡,经济上深耕对华贸易。 中国连续15年是其最大贸易伙伴,美国驻军保障了这颗“小红点”免受强邻觊觎。
当下选美国,现实的枷锁
杨荣文直言,新加坡今日的选择源于“被锁在美国体系里”。 军事上,新加坡军队从训练到装备全盘美式化,F-35战机采购、联合军演均依赖美国。 若失去美军庇护,“如同稚子抱金于闹市”,可能被周边国家吞噬。
经济上,全球90%金融交易以美元结算。 新加坡的离岸金融中心地位依附于美元霸权,正如杨荣文所说:“没有美国,就不会有今天的金融行业。 ”这种绑定让新加坡付出代价,俄乌冲突中,它成为东盟唯一制裁俄罗斯的国家,被迫对美妥协。
20年转向中国,经济引力与信任博弈
转向预言的核心是经济版图的重构。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1.2万亿美元,占新加坡货物贸易额的22.4%。 当RCEP重塑产业链,新加坡的金融、物流已像“铁钉被磁石吸引”,纳入中国主导的规则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关键指标。 新加坡占东南亚38%的人民币清算量,为对接“中国标准”预埋接口,如同升级港口泊位迎接更大货轮。
深远的是对中国战略逻辑的信任。 杨荣文多次强调“中国不会把东盟变成卫星国”,这与美国“价值观霸权”形成对比。 印尼雅万高铁的案例尤为典型:纯商业合作带来客流增长与贸易升温,避开政治捆绑。
新加坡的“两面下注”
面对变局,新加坡正像精明的商人分散投资。 技术上,推广多语言支付系统,兼容支付宝、微信和PayNow;半导体产业既接美国订单,也引入中芯国际建厂。
外交上,黄循财政府加速向东盟倾斜。 2025年访华期间,他推动升级中新自贸协定,投资200亿新元共建AI实验室,同时呼吁消除东盟内部关税壁垒,借RCEP打造“区域防护盾”。
“万能插头”的终极智慧
新加坡最精妙的设计藏在制度弹性中。法律体系融合英美普通法与中国商事调解机制,让中美企业都能找到熟悉规则;金融“沙盒监管”允许项目同时适配中美技术标准,如同打造“国际规则转换器”。
隐蔽的是“借壳”策略。 新加坡推动《东盟数字规划2025》对接中国“数字丝绸之路”,将亲华立场包装成“东盟集体选择”既降低政治风险,又扩大区域话语权。
利益比盟约更坚硬
杨荣文的预言无关意识形态,是冰冷的利益计算。 当美国对东盟商品加征245%关税时,越南、泰国加速与中国升级自贸协定;当特朗普撕毁多边协议,新加坡转向与欧盟、中东构建新同盟。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颗“小红点”的生存之道,始终是算清一笔账:和谁合作能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