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有多恐怖?他几乎随时能架空李渊

admin 2025-08-25 08:18 意昂体育介绍 81

在玄武门事变还没发生前,李世民手里的权力大得吓人,要是李建成或者李渊换做别人,估计心里都得直打鼓,吓得不行!

要是李建成脑子没问题,他肯定会豁出去想办法整李世民!

626年那会儿,李世民搞了个大事,就是玄武门之变。那时候,李唐差不多已经把整个天下都收归囊中了。李世民因为带着大家打天下,立下了大功,所以李渊给了他好多奖赏,封赏得特别高。

这时候,李世民手头上有好几个大官位:他既是尚书令,又是太尉,还兼着陕东道大行台的尚书令,另外还有个头衔叫天策上将。

这三个官位,任意一个挑出来讲,那都是仅次于皇上,手握大权的人物,地位极高。

尚书令,就是当朝的宰相,排在所有文官的最前面,手握大权。

太尉啊,那就是武将里的老大,管着全国的兵马事儿,是除了皇上以外,军事上最说了算的人。

天策上将,这是个超牛的封号,比三公还要牛气,手握大权,可以自己组建官府团队。

天策上将和陕东道大行台这两个官职,可能有些人不太清楚,我来简单说说它们具体是干啥的,有啥权力。太尉和尚书令这两个职位,大家估计都心里有数。接下来咱们聊聊天策上将,还有陕东道大行台。天策上将这个官职,权力可不小,它代表着极高的军事地位和指挥权。再说陕东道大行台,这可是负责大片区域的管理和调度,影响力相当大。总的来说,这两个官职都非常重要,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天策上将这个头衔,李渊特别允许他自己组建官署,这可真是给了他不小的特权,而且这事儿挺微妙的。

自古以来,只有皇太子住的地方,才有这样的特权。

太子是国家的未来君主,等到他以后坐上皇位,肯定得有自己的文臣武将团队。为了让太子提前练练怎么管国家大事,太子府里就会招些官员,组建起太子自己的小班子。

现在,李世民也掌握了这份力量,这就意味着他的天策府能堂堂正正地建立起自己的亲信团队,实力足以和太子府一较高下。

陕东道大行台,说白了就是唐朝的一个大军区。这个军区设在洛阳,地位比其他军区都要高,算是唐朝的头号军区。

陕东道手握唐朝超过三成的兵马大权。洛阳这地儿,对李世民来说意义非凡,他在这儿打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而且这儿还是他的大本营,他的亲信部队全驻扎在这儿呢。

上面提到的这些职位都代表着啥呀?

古时候,那些大权在握的大臣,其实就是把宰相的权力和统兵的权力都抓在手里,这样一来,皇帝就被他们晾在了一边。

李世民不光自己手握宰相和军队的大权,还单独统领着唐朝最厉害、人数最多的军队。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个天策府,实力跟太子府不相上下。

在这种情况底下,李世民只要稍微运作一下,就能建立起一个复杂交错的权力网。时间一长,他轻而易举就能让李渊和李建成变得无足轻重。

【李渊和李建成又是否明白这些呢?】

首先,李渊可不是个傻子,你瞧瞧他的成长经历就能明白,这家伙既懂文又会武,要不他也不可能坐到那个高位上。

李建成可不笨,说实话,他当太子那会儿,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百官都找不到啥错处。

李唐王朝刚起步那会儿,李建成早期就自个儿领兵上过战场,积累了些军事本事。到后来,他更是单独带兵,把刘黑闼给收拾了。

刘黑闼虽然被李世民重创,但他仍旧是个厉害角色,不能轻视。李建成能把他给打败,足见他在军事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再说,在李唐家族争夺天下的战斗里,李建成守在老窝,忙着打理各种国家大事,比如筹集粮草、招兵买马,好给前线送过去。这活儿挺繁琐,但也能看出李建成其实挺有两把刷子,不是等闲之辈。

因此,当李唐大致稳定了整片江山后,李世民因为立下无数大功,地位攀升到了极点,权力无人能及,这无疑让李建成心里直打鼓。

李世民手握大权,在军中声望无人能及,这对李建成来说,真是个不小的威胁。

从李建成的立场看,他身为太子,还是正室所生的长子,并且自身能力也挺强,没犯啥大错,这太子之位理应归他所有。

不过李世民同样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他立下过平定天下的赫赫战功,威望特别高,手里还握着相权和兵权。要是李世民对太子之位有想法,那自己赢的希望可就不大了。

因此,得赶紧想办法,把李世民的实力给削一削。

从李世民的角度看,李唐王朝的大片土地几乎都是他亲手征服的,而且他还是正宗的嫡长子,论本事,他自认不输于李建成。

再说了,李建成压根就没上过几次战场,也没啥显赫战功,他凭啥能坐上太子的宝座呢?

李世民心里明显憋着股劲儿,他也对那个皇位有想法。

所以,要是李建成站在那个位置,只要不是笨蛋,都能瞧清楚现在的情形。

李渊和李建成都不是傻子,他们心里头清楚得很这些事情。

因此,为了稳住自己太子的宝座,李建跟李世民上演了一连串的明里争斗、暗地较量。

李渊起初并没想压制李世民,他更想做的,是帮这两兄弟把矛盾给化解了。

李渊一开始选择调解的方式,这无意间给李世民腾出了发展空间,让他能壮大自己。

李世民一辈子东征西战,打下大片江山,手下猛将如云,可就是少了些出谋划策的文官。因此,他瞅准时机,搞了个文学馆,专门吸引有才能的读书人加入。

秦王府后来的十八位大学问家都是从文学馆出来的,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俩在历史上被叫做“房出谋划策,杜做决断”,是后来贞观之治时期的大功臣。

说到李渊采取的调解方式,我斗胆猜一下,这背后可能是他身为老爸的一种没办法的选择。

他打算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大儿子李建成身为太子,也没啥大错,能力还算可以,当然不能随随便便就给撤了。

老二李世民,那真是给李唐打下了整个江山,战功多得数不清。要是故意去压制他,跟自己亲骨肉来那套算计人的把戏,他心里头也真下不去手。

因此,李渊打算插手管管这俩兄弟之间的不和,希望能让他们和睦共处。

但他想错了,和解尝试压根没搞定他们兄弟俩的纠纷,说到底,他们争执的根源在于对权力的争夺。

在皇室里头,讲兄弟情深、父子连心那套行不通。要是李渊能狠下心,早点把李世民的权力给收了,可能后面的惨剧就不会发生了。

【调解不成后,李渊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跟李世民比起来,李建成的问题就是手底下没几个能打的将军。所以,有了罗艺的加入,李建成的将军队伍才算是壮大了不少。

罗艺将他手下最厉害的薛万彻、薛万均这些猛将,还有300名幽州的精锐骑兵,一股脑儿地给了李建成。同时呢,李建成也没闲着,他自己悄悄招兵买马,拉起了2000人的队伍,管他们叫长林兵。

哥俩闹矛盾,李建成那边开始多拉些武将入伙,而李世民呢,就忙着招揽文官。他们俩都拼了命地想要填补自己的短板。

看到太子府那边的武将人数越来越多,眼看就要赶上秦王府的实力了。到时候,秦王府武将队伍那强大的威风可就没了。

接着,李世民第一个行动起来!

杨文干搞起叛乱,这事儿就成了冲突的导火索。

杨文干在唐朝那会儿,是庆州的都督,这位置是李建成给他弄来的,他算是李建成的铁杆手下。这事儿,李渊心里头也是门儿清。

在庆州工作的时候,杨文干的任务是找身强体壮的人,把他们组织起来训练成军队,再悄悄送到长安,给太子当后盾,增强他的武力。

有一次,李渊去仁智宫巡视,让太子李建成留在长安主持大局,这样一来,局势就变得微妙起来。

之前,李建成想要对付李世民,就背着李渊偷偷招兵买马。这事儿后来被李渊知道了,他把李建成狠狠批评了一顿。不仅如此,那些帮着李建成招兵的人,比如可达志,也都被李渊流放了。

如今李渊不在长安这个关键时刻,要是李建成图谋不轨的风声传出去,李渊肯定会毫不怀疑地相信,那样一来,咱们就能趁机把太子给废了。

李世民心里早就有数了,所以他瞅准时机,给李建成设了个大圈套。

李渊在仁智宫没待几天,就有俩人来找他,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一个叫尔朱焕,是个郎将,另一个叫桥公山,是个校尉。

他们两人见到李渊,直接说想告发太子李建成。他们说,李建成偷偷指派他们给杨文干送铠甲,想搞叛乱。

这时候,李建成也得知尔朱焕和桥公山反了,还告发他想造反,他吓得不行。有人直接跟他说,干脆起兵算了。

不过李建成可不是个没脑子的人,他听了太子府里赵弘志的主意,打算自己亲自去找李渊,把事情原原本本讲明白。

这一计确实挺狡猾,要是李建成在这时候,跟汉武帝那时候的太子刘据似的,直接带兵把长安城给占了,那他就真的成了谋反的人了。

我就自己一个人去,为的就是让李渊知道我心里压根儿没想着造反,我带的人越少,他心里的疑惑就越少。

见到李渊后,李渊在没把事情搞个明白前,先把李建成给关了起来。接着,他让司农卿宇文颖跑到庆州,去叫杨文干来仁智宫,把这事儿当面说清楚。

宇文颖跟李元吉关系铁得很,他碰见杨文干后,就把李建成被关起来的事儿跟杨文干说了,好像是想让他早点想办法应对。

不过,杨文干在政治上没啥大本事,做事总是毛毛躁躁的。一听说李建成被关了起来,他二话不说,直接带兵造反了。

杨文干起兵造反的事情曝光后,李渊打算让李世民带兵去平定这场叛乱。他向李世民保证,只要成功平息了这场风波,就让他当太子。

不过,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这儿!

叛乱风波平息之后,李渊好像把之前的承诺抛到了脑后,不光没让李世民坐上太子的宝座,就连李建成也没受到啥惩罚,反而让他大摇大摆地回到长安,继续当他的太子去了。

杨文干搞的那场谋反,把太子也给卷进去了。最后这事被说成是:太子被坏人给耍了,结果“兄弟间闹翻了”。

因此,像王珪、韦挺和杜淹这些人,被认为是误导太子的坏人,他们原本是太子身边的亲信,结果却被李渊当作背锅侠,给流放到外地去了。

【李渊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建成被指涉嫌搞叛乱,还有目击证人,加上他的心腹杨文干也确实起兵造反了,但奇怪的是,李渊对李建成居然一点惩罚都没有给?

说白了,李渊很可能是悄悄派人去查了,像封德彝这样的人就可能是被派去的。封德彝跟李建成和李世民关系都铁得很,两边都很吃得开。

李渊从他那里,肯定没少听到秦王府和太子府的一些动静和消息。

李渊经过一番细查,发现李建成压根儿没打算造反。而且,跑去告发李建成的那两个人,尔朱焕和桥公山,估计是被李世民给拉拢过去了。

李世民收买了那两个人后,就安排他们去告发太子想造反,这样他就能顺水推舟把太子给拉下马。

李渊心里头明镜似的,把这一切都瞧透了,所以就没对李建成动真格的处罚。

李建成那边没啥问题,加上李世民在背后捣鬼,之前说的要让李世民当太子的话,现在也不想再拿来说事了。

李渊在那之后的一系列动作,只有这样理解才讲得过去,要不然他老早就会让李建成让位,直接扶李世民坐上那把交椅了。

李世民虽说没能一举成功,但也没白忙活,好歹除掉了太子府里的好几个亲信。

【但李渊也从此改变了对李世民的态度。】

以前啊,李渊老想着怎么让那俩兄弟和好。但杨文干那事儿一出,李渊算是看清了,李世民心里头有股子大志向,而李建成呢,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对付李世民。

因此,和解那招不灵了,李渊就换了种更猛烈的手段,那就是压制李世民。

杨文干那事儿刚过去没多久,就又有消息传出来,说李建成给李世民下了毒,这事儿被人们称为秦王中毒事件。

说起来,李建成摆了场宴席,叫上李世民一块儿吃喝。可没想到,李世民酒过三巡,突然胸口剧痛,一下子吐出血来。

最后,多亏了淮安王李神通,他把我背回了秦王府,赶紧找人给我救治,我这才保住了性命。

有人后来琢磨,李世民那会儿可能就是喝酒喝猛了,胃出了毛病,流了不少血,并非真的中了毒。毕竟,他的那些症状,跟胃出血简直一模一样。

再说了,李建成又不笨,他怎么可能傻到在太子府里,大庭广众之下给秦王下毒呢,这不是明摆着往火坑里跳吗?

这些疑问其实没啥大不了的。

最重要的是,那件事情一出,李渊心里头有了新的盘算,想把李世民调回洛阳,这样一来,他俩兄弟就闹不起来了。

不过,洛阳对李世民来说意义重大,那是大唐最重要的军区——陕东道的大本营。要是李世民回了洛阳,他立马就能带着大军杀到长安城门口,那时候威胁可就大了去了。

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劲儿地劝李渊,想让李世民留在京城别出去。

李渊最后还是拿定主意,让李世民留下,但这下他可更犯难了。这俩兄弟之间的争斗,看来是不会轻易停歇的,也没法调解。

琢磨了好久,李渊终于想到个辙——把李世民的权力给拿掉!

只要李世民不再掌权,那他就构不成威胁,太子也就安稳了。这样一来,兄弟俩也不用整天为了那个皇位斗来斗去。

同时呢,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在琢磨着怎么让李世民的势力变弱,他们俩的想法竟然跟李渊不谋而合。

接下来,他们就动手开始动摇李世民的势力了。

【李渊为此做了两件事】

第一点,就是要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把他的帮手都去掉。

起初,李元吉和李建成两人合计,打算先把李世民身边得力的人手给解决掉,让他势力减弱,然后再商量后面的打算。

接着,李元吉跑到皇宫里,跟李渊说,李世民犯了大错,得治他的罪,得把他给杀了。

李渊肯定不愿意啊,直接就当面给拒绝了!

这其实是李元吉使的一招儿,他先提了个李渊压根儿不会点头的大要求,然后呢,再提个小要求,这样一来,李渊就更容易接受了。

因此,李元吉继续罗列了李世民的一大堆不是,随后话头一转,干脆利落地提出要把李世民身边的那些坏家伙给清理掉。

这正好合了李渊的心意,他正琢磨着怎么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呢。

这下子,李渊精神头立马就上来了,他直接就问:“那奸臣到底是谁?”

李元吉直接回应说:考功郎中那位是房玄龄,在行台工作,还有秦王府的属臣杜如晦。

李元吉走了没几天,秦王府突然接到李渊的一道命令:说杜如晦和房玄龄以后不准再进秦王府的大门了!

到这个时候,李世民好不容易组建的文官智囊团被李渊给拆散了,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俩可是李世民最得力的智谋高手。

要是把李世民的文臣武将比作他的两个得力帮手,那现在就好比是少了一个得力助手。

然而,故事还在继续,李渊紧接着采取了第二项行动。

第二件事呢,就是把李世民的军权给拿掉。

没过多久,突厥大军打来,朝廷急着找人带兵去挡,这对李渊来说,正好是个机会,可以趁机拿掉李世民的兵权。

以前都是李世民领头带兵打仗,不过这回,李渊突然改变主意,把带兵打仗的头头位置给了李元吉,让他替秦王去当主帅出征。

而且,李渊同时还让秦王府的大将们,比如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他们,还有那些精兵强将,都跟着大军一起去打仗,都得听李元吉的指挥。

之前只是把李世民的文官班子给解散了,现在干脆来了个大的,直接把他麾下那些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一锅端了。

这两件事情一出,朝廷里那些文官武将大多都明白了李渊的心思,他这是要动手收拾李世民,转而支持李建成啊。

因此,大臣们都不敢再跟秦王府走得太近,生怕被扯上关系。

秦王府一下子从热热闹闹变得安安静静,就只有高士廉和长孙无忌这两个亲戚还留在身边,其他人都走了,秦王府现在是彻底孤立无援了。

【李世民如果不采取行动会怎么样呢?】

说实话,李渊和李建成都盘算着拿掉李世民的权力,上面提到的那两件事,只不过是个开头罢了。

就算文武团队散了,李世民 still 是尚书令,也是天策上将,并且在洛阳还有他亲手带的部队,他翻盘的机会还是大大的有。

不过,李渊打算收拾他,肯定不会让他得逞,李建成同样不会让他有片刻的放松。

要是李世民选择啥也不说,就让事情自己发展,那接下来,李渊很可能会把李世民剩下的权力也都拿走。

举个例子,就是把天策府自己设官的权利给拿掉,然后把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的位子让给别人坐,这样一来,把李世民变成个摆设,这事儿还是能办到的。

到时候,李世民就如同砧板上的鱼肉,只能由着别人随意摆布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再进一步分析:】

要是李建成啊,他可能会这样想:

就算李世民哪天被完全剥夺了权力,他手底下还有以前的老部下,在军队里声望高得没人能比。要是哪天他突然站出来号召一下,肯定会有很多人跟着他,那还是个大麻烦,得想办法解决掉。

从李世民的角度来看待这事儿。他身处那个位置,自然会考虑很多大局上的事儿。他会权衡各种利弊,做出对大局最有利的决定。他不会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会把目光放长远,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打算。在治理国家上,他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坚定信念。他会努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国家繁荣昌盛。他会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让他们为国家出力。同时,他也会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威胁,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总的来说,从李世民的角度看,他会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他不想丢掉已经到手的权力,还特别眼馋那个更高的位子。对他而言,手里的权力就是安全感的保证,一旦没了权力,非但不安全,还会变成别人案板上的肉,所以,他得拼一把,去争一争。

因此,当冲突闹到这个份上,已经是到了火候最旺的时候,要是不赶紧想办法解决,那肯定得栽大跟头。

所以,李世民决定先出手,赶在李元吉领兵出征前,跑去跟李渊揭发,说李元吉和李建成在后宫乱搞。

对于这种兄弟间暗中较劲、明面争斗的事儿,李渊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他当时没急着收拾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淡淡地说,明天叫他们俩来,当面问个明白。

这让李世民逮到了个好时机。经过之前那几档子事儿,李世民心里明镜似的,知道李渊不会对李建成咋样。

因此,就利用那一天,子就把那两个人给干掉了。

【总结】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手里的权力大得都能把皇帝和太子晾在一边了。要是谁处在李建成的位置上,肯定也会觉得他是个大大的隐患。

李建成跟李世民两兄弟之间的矛盾,那是没法解决的,玄武门事变早晚都会发生,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对李建成而言,太子这个头衔是他名正言顺该得的,他不会因为李世民名声在外,立下那么多战功,就拱手让出自己的太子之位。

李世民心里头对李建成当太子这事儿很不爽,而且他打死也不想丢掉手里已经到手的权力。就算他真的把权力交出去,他也不会傻到认为李建成会轻易放过他。

由于两边都不愿意为了兄弟情谊丢掉手中的大权,那就只能走最后一步了——动武解决。

他们俩之间,非得有一个人得被对方的刀子撂倒,这事儿才算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李渊遭遇的困难最大,心里头也是最憋屈的。

他先尝试着去劝和这两兄弟之间的不和,但努力了一番还是没用。最后,他总算是看明白了,问题的根儿在哪——就是权力在作怪!

因此,决定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好让李建成能放宽心,并且断了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的念头,不过他小瞧了李世民的能力。

结果变成了兄弟俩自相残杀的惨剧,身为老爸的他,只能无奈地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悲惨地上演。

以前啊,李渊和他的结发妻子窦氏感情特别好,李建成他们三兄弟都是窦氏亲生的。可到后来,发生了那样惨的事,李渊心里头别提多憋屈和没招了。

上一篇:从国民党司令到水利部长:傅作义的人生转折,藏着太多让人佩服的故事
下一篇:朱元璋一个决定,亲手把大明江山送给了朱棣!

热点资讯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