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个决定,亲手把大明江山送给了朱棣!
要说老朱家这皇位传承,真是一出比戏文还精彩的大戏。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从陕西考察回来就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去见了阎王。这一下,可把年近古稀的朱元璋给愁白了头,帝国的接班人,没了。
朱标这一走,留下了一堆儿子,按老祖宗的规矩,“立嫡立长”,这事儿本来不复杂。朱标的原配常氏,给他生了俩儿子,老大朱雄英命薄,八岁就夭折了。那剩下的嫡次子朱允熥,顺理成章就该是皇太孙的第一人选。
可偏偏世事弄人,朱标的原配常氏也走得早,后来扶正的侧妃吕氏,她的儿子朱允炆,年纪还比朱允熥大上一岁。这吕氏一当上太子妃,朱允炆的身份也跟着水涨船高,从庶子变成了名义上的“嫡子”。这下好了,一个是有嫡子之实,一个是占了嫡子之名又年长,朱元璋手心手背都是肉,选谁,就成了一道要命的政治题。
咱们先扒一扒这两个孩子背后的娘家势力,这可不是小事,直接关系到未来江山的颜色。朱允熥的姥爷家,那可是明朝军功集团的顶流。他亲姥爷,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外号“常十万”,意思是给他十万兵就能横扫天下。这家伙打起仗来就是个疯子,悍不畏死,朱元璋爱他爱到了骨子里,死后让他配享太庙,还特许画师给他画了一张穿龙袍的画像,这待遇,整个大明朝独一份。
朱允熥的亲舅舅,那就更不得了,大将军蓝玉。捕鱼儿海一战,蓝玉带着十五万大军,像一阵卷走落叶的狂风,把北元朝廷的老巢给一锅端了,连皇帝的老婆孩子都给俘虏了。这一战,基本上宣告了蒙古人想重回中原的美梦彻底破碎。有这样的姥爷和舅舅,朱允熥的腰杆子,那叫一个硬。
再回头看看朱允炆这边,就显得有些“文弱”了。他姥爷吕本,是个文官,还是个元朝投降过来的旧臣。在那个刀把子里出政权的开国年代,军功章就是一切,吕家的分量,跟常遇春、蓝玉的赫赫战功比起来,简直就是萤火之光与日月争辉,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按理说,朱允熥根正苗红,背景又如此雄厚,皇太孙的位置应该是板上钉钉。可问题就出在他这个背景太雄厚上了。朱元璋,这个从乞丐一路砍杀到龙椅上的皇帝,一辈子最怕的是什么?就是权力失控。
他晚年的时候,疑心病已经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地步。他看着朝堂上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越看越觉得他们不顺眼,总觉得这帮骄兵悍将,会威胁到他孙子的皇位。于是,他举起了屠刀,发动了震惊历史的“胡蓝之狱”。
先是丞相胡惟庸,牵连被杀者高达三万余人。紧接着就是大将军蓝玉,被扣上一个“谋反”的惊天大罪,剥皮实草,夷其三族,受此案牵连被杀的功臣宿将又有一万五千多人。两场大案下来,大明朝的开国功臣集团,基本上被他给一扫而空。
朱元璋这么干,说白了就是在为自己的孙子铺路,而且是为他心里选定的那个孙子铺路。他怕呀,他怕朱允熥当了皇帝,蓝玉这帮武将会把他外甥架空,搞不好来个外戚专权,他老朱家的江山就得改姓。这种事,历史上还少吗?
所以,他必须把朱允熥背后的这棵大树连根拔起。蓝玉一死,朱允熥就成了一个没有利爪的老虎,再也构不成威胁了。反倒是朱允炆,背后站着的是宋濂、方孝孺这帮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朱元璋觉得,天下已经太平了,该“以文治国”了,让这帮文官辅佐一个性格温顺的孙子,多稳妥。
他亲手剪除了所有可能威胁皇权的武将势力,自以为给朱允炆打造了一个绝对安全的温室。可他千算万算,漏算了一个人,他自己的亲儿子,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朱棣可不是朱允炆这种在深宫里长大的书生。这位爷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滚出来的,常年跟蒙古人死磕,手里攥着大明最精锐的边防部队,尤其是那些收编的蒙古骑兵,战斗力爆表。他就是一头养在北方的猛虎,朱元璋在世时还能压得住,老爷子一走,谁还能管得了他?
果不其然,朱允炆一上台,就被那帮儒家老师们给忽悠瘸了,上来就搞“削藩”,手段又急又糙,要把他几个叔叔往死里逼。朱棣一看,好家伙,这是不给我活路了,干脆反了吧!于是,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从北京一路杀了过来。
这时候,朱元璋留下的后遗症就彻底爆发了。朝廷里能打仗的将军,要么老了,要么在“胡蓝之狱”里被杀光了。朱允炆派出去的李景隆,就是个纸上谈兵的草包,带着几十万大军,被朱棣几万兵马打得落花流水。整个国家,竟然找不到一个能与朱棣抗衡的将才。
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当初继位的是朱允熥,历史会怎么样?朱棣还敢反吗?我看不一定。蓝玉虽然死了,但他带出来的那些骄兵悍将,那些旧部,可都还在。这些人,打心眼里是认朱允熥这个“自己人”的。
只要朱允熥登高一呼,这些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军中大佬,很可能会重新集结起来。面对这样一支真正打过开国战争的百战之师,朱棣就算再能打,也得掂量掂-量。那可不是李景隆那种绣花枕头,而是真正的虎狼之师。况且,朱允熥继位,名正言顺,朱棣连个像样的造反借口都找不到。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专权这个“小概率”的风险,亲手摧毁了孙子的长城,结果引来了藩王造反这个“大概率”的灾难。
最终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朱棣攻破南京,朱允炆在皇宫里放了一把火,从此人间蒸发,是死是活成了千古之谜。而那个本该继承大统的朱允熥,也没落得好下场。朱棣登基后,把他废为庶人,软禁在凤阳老家,最后在三十九岁那年“暴卒”,死因成谜。用脚指头想也知道,朱棣怎么可能容得下这么一个“正统”的威胁活在世上。
朱元璋的这个选择,说到底,是他极度控制欲和不安全感的体现。他想为子孙后代扫清一切障碍,却没想到,他扫清的,恰恰是保护他子孙的屏障。他以为文官集团温顺可控,却忘了,当真正的暴力来临时,笔杆子在刀把子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他这一番操作,看似是深谋远虑,实际上是亲手为自己最能打的儿子,清空了通往皇位的最后一点障碍。这,恐怕是这位洪武大帝,在九泉之下,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