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裁了这么多年,中国会不会“穷回去”?这几组数据和真事儿,给你个准话?
大早上刷到一个问题,整个人都被拎住了嗓子眼儿——美国从2018年开始各种加税、卡技术,到2025年还在加码,中国经济到底有没有被打趴下?有人说要完,有人说挺得住。你说听谁的?我跟你摆摆这几年发生的事,别急,耐着性子看完,答案不一定是你想的那样。
先把话挑明了。增长没像十年前那么猛,可压根没“衰败”。你翻数据不费劲:2023年涨了个“中不溜”,2024年差不多,2025年上半年还提了一些。有机构给出4字头的预测,中国自己定了个5的目标,怎么着都不叫“塌了”。这跟咱普通人啥关系?关系老大了。就业、房贷、消费、孩子教育,全在这条大船上漂,你我都不想它打摆子。
话说到这儿,避不开一个人,Gordon Chang。1951年生在新泽西,康奈尔学法律,那是真名校。他八九十年代在香港、上海混得熟门熟路,给外资当法律顾问,眼看着中国从工地味儿十足的城市,变成夜里跟科幻片似的天际线。他2001年出了本书,喊话中国要塌,后来一拖再拖,从2011到2012再到现在。他上电视、进听证会,主张对华更硬、更紧。有人买账,政策也受点影响,不过经济学界里边不乏唱反调的,说他老挑对自己有利的数据。你说他错吗?他抓到的那些问题——国企效率、腐败、债务、老龄化——都是真问题。你说他全对吗?也不至于。要不这些年怎么老“改档期”。
把镜头拉回那道“制裁”的弧线。2018年开打贸易战,先来一波25%关税,跟拳击赛似的你来我往;2019年加码,清单越铺越长;2020年签个“一阶段协议”,想歇一口气,偏赶上疫情,一切乱套;2022年瞄准半导体,卡脖子卡得紧,国内转身搞研发、搞内需,实验室的灯常年不关;2023年增速稳住,出口转向东南亚、非洲、新兴市场;2024年继续过招,中国跟欧盟走得更勤,电动车、光伏像开了挂;2025年4月,美方关税提到34%,外交部硬杠回去,但二季度数据照样跑在5出头,商场人气回来了,不少人周末去逛,不是“萧条景象”那味儿。
你或许要问,数字都可信么?这个问题不回避。IMF、世界银行的预测摆在那儿,跟官方口径有出入,但大方向一致:增速放缓,没崩。老实讲,我最信的,还是你我身边的冷暖:外贸做北美的朋友说单子薄了,转去东南亚、中东,慢慢又活起来;做新能源的哥们,感叹“这两年厂里忙疯了”,订单像打了鸡血;芯片同行说“还差火候”,不过国产替代的脚步是真往前挪。这点细碎的体感,拼在一起,就有了点靠谱的轮廓。
说到“谁疼”,这件事可一点都不单向。中国这边,对美出口的确被砍,企业不得不绕道,费钱费力;美国这边也不轻松,供应链打结、成本抬升,不少企业对华投资缩到低位。更扎心的是债务那茬,美债那口子得有人接,华尔街也不愿天天提心吊胆。你看,这就像两口子闹脾气:一个说“我不买你家的东西了”,另一个说“那我也不搭理你”。结果谁都别想过得滋润,日子都紧。
聊聊那些被说烂了的焦虑。有人拿“增速变慢”当靶子,这个说法不离谱,可别偷换概念。对着G7那些1到2的增速,5的区间不是“衰退”的定义。再看社会面,大城市井然、治安不差,无家可归者少,这不是炫耀,是实打实的湿度计。老龄化确实是大坑,得砸钱、砸政策,养老、医疗、人才引进都得往上顶,短期不可能“轻松搞定”。不过话说回来,基础设施、教育年限、产业链完整度这些底子还在,你说能不扛吗?
有意思的是,制裁反倒逼出一个“新赛道”。电动车,比亚迪销量压住特斯拉;光伏产能把全球价格打到地板;船运、机械、储能,像冒泡一样冒出来。有人吐槽“产能过剩”,这个争议我认——国内需求没那么大,可全球有的地方还缺电、缺车、缺清洁能源。你说是“过剩”,别人看是“便宜又好用”,这活儿就有了国际分工的意味。要命的是,补贴怎么拿捏、贸易怎么协调、环境怎么守住,这些都得算细账,不然很容易挨锤。
把镜头扭回那个问答网站。2025年前后,这问题一丢出来,全世界网友在底下吵成一锅粥。来自英国的朋友说,5的增速放在七国里头,算抢眼;新西兰那位盯着美国债务直摇头;澳大利亚的老哥夸新能源产业“跑得比美国还快”;新加坡的说,劳动力素质和基建是“杀手锏”;瑞士的经济学家干脆押注2030年前还要上一台阶。你看,观点不完全一边倒,但是一个共识在冒头:中美脱钩谈何容易,拆了谁都疼。
我还想多说两句关于“心态”的事。“制裁一出,中国就回到过去”,这种想法,多少带点傲气。全球化这二三十年,产业像树根一样扎进彼此土壤,拔出来,土也跟着走。中国这边学会了少依赖某一个市场,多拉几个伙伴,从东盟到非洲,再到中东和拉美,“多边走廊”慢慢铺开。美国那边也不得不盘算,制造回流要钱要时间,选票、通胀、就业全捆在一起,没一个是省心的活儿。你说谁能“轻松赢”?不太现实。
说到Gordon Chang这个人,不妨把他当成一个“长期唱反调的哨兵”。他盯的问题是真问题,错在给时间点打保票。市场像猫,不按你钟点吃饭。他从新泽西走到香港、再到上海,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狂飙,也对那些效率低下、腐败、债务抓着不放。坦白说,这些阴影今天还在,只是系统学会了边走边修。预测“崩盘”很抓眼球,可经济更多时候是缓慢地转弯,不是“啪”的一下摔地上。
这会儿你也许会问:那到底有没有风险?有,真有。房地产尾巴还没完全理顺,地方财政得想新法子;年轻人就业结构要再升级,别都挤到一个门洞;科技上还得咬牙啃硬骨头,芯片、软件、基础研究,不是两三年能“麻利”出头的事。国际上,关税、反补贴、地缘风险,一波一波来。可只要增速稳住在一个可接受的区间,消费慢慢回血,企业敢投钱、敢扩产,这条线就不断。
我特别愿意讲一个细节。我在上海的朋友,做外贸十多年。2019年那阵子,单子掉得让人心慌,办公室一度冷得像冰箱。2022年起,他把客户群从美国挪了一半到东南亚、非洲,花了两年跑断腿。2024年下半年,公司新招了两拨人。他不是“鸡汤”,他就说了一句:“没指望谁给路,自己把路磨出来”。听起来土,可就是这么个理。
话说回来,“中国会不会穷回去”这种问法,容易把人带沟里。国家层面看,人均收入还在往上蹭,城镇化还在推进,产业链还在升级。你说会不会再回三十年前的样子?难了。你说有没有可能遇到“长坡慢雪”的拖累?很可能。所以要看的是:能不能换挡不熄火、刹车不侧翻。这一点,过去几年给出了初步答案。
更有意思的来了。制裁带来的“反作用力”,正在改变美国企业的算盘。有人把部分产能挪到墨西哥、越南,可零部件还是要从中国或中国周边拿,不然成本上不去。美国人也必须考虑通胀和供应稳定,靠喊是不行的,得真金白银地把链条搭起来。这不是谁怕谁,这叫现实。
说到这儿,我给你一个直白的判断:制裁没把中国按地上摩擦,也没让中国轻松赢球。更像是两队打加时,体力都掉了,中国学会了走内线和传导,美国在试阵容。球还在场上,吹终场哨的不是键盘。
那现在,轮到你了——
你身边有没有被关税、供应链折腾过的亲友?你所在的城市,这两年感觉消费变多了还是紧了?对新能源“产能过剩”这茬,你更站哪一边?你觉得增速慢一点,但质量更好,这笔账划算不划算?评论区聊聊,别客气,掏心窝子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