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资本市场还真是一出接一出的“连续剧”,热搜和雷点总是无缝对接,谁唱衰谁“应验”,这下子又该轮到食品圈的老熟人——绝味食品出场了。
听说了吗?“中国鸭脖大王”翻车,这事闹得一地鸡毛。
先别急着感叹,这年头连吃货都追涨杀跌,食品股要是没点“娱乐性”,压根混不到C位。
但你绝味这回的“爆雷姿势”,实在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你见过有上市公司故意少报营收的吗?咋感觉跟大多数公司恨不得“虚长虚胖”的套路反着走了。
这事儿怪极了,不解之谜还真不少。
是不是业内流行换着法子搞财技,这年头“创新精神”都用在没正经的地方了?
不过吃瓜群众外加一圈老股民,貌似都被这只“爆雷鸭”给搞懵了。
话说回来,这市面上的A股公司,哪个没有点“财务魔法”没点黑历史?
“造假”俩字要是哪天能和“牛市”字样一起消失,韭菜们怕是能直接给证监会磕个响头。
绝味的这一把,倒不是啥新鲜操作。
监管升级之后,每年都有那么几家老牌企业进来“坐坐”,顺便表演个跌停连板。
这回绝味食品上榜,多少让人有点唏嘘。
毕竟这么多年,街头巷尾的鸭脖味道没变,股市上的风雨却是一个赛一个的大。
还是得理一理细节。
绝味被ST可不是闹着玩的。
公司停牌通告响一声,下一个就是投资者的心态炸裂。
那几天,咱说股价走势那真叫精彩绝伦——不是说嘎吱作响的那种财报波动,是直接连拉几个跌停。
不少人直呼“鸭脖都不香了”,就问你怕不怕。
而9月25号那天跳空开盘,两分钟就拉板,然后盘中再次大幅回落,尾盘一把拉升勉强翻红。
有点像电影院门口抢爆米花,一波人冲进去抢,然后发现只是个广告。
最后收盘后,第二天低开,全天股票在水下剧烈震荡,散户的小心脏还顶得住吗?
到了9月29日,又是一次大幅下挫,年内新低,基本宣告反弹已经是回光返照。
事情真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为啥绝味会被“ST”黄牌警告,这事透着哪股怪味儿?
要搞明白,咱得翻翻证监会的告知书。
里面点名道姓,指的是2017到2021年五年间,绝味食品有几十亿加盟店招牌上的“装修收入”压根没入账。
要不是监管“逮个正着”,恐怕还真得继续藏着掖着,这可不是三瓜俩枣的数字,累计少算七亿出头的收入。
这一口气,估计不少中小股东的心肝都快跳出来了。
说到这,估计有人要问了:
上市公司造假多半虚增利润,好让股价美美哒,为啥绝味反着来,玩上“负增长”?
这操作不对味啊。
其实这里头的算盘挺精。
在加盟店扩张的高峰期,公司故意做低营收指标,好为后头几年的业绩腾出空间。
一边涨粉开新店,一边还可以“有备无患”,未来遇到成长瓶颈,还能顺水推舟把账补回来。
说白了,这种财技思路,不仅能骗过行业分析师,更是为下次吹业绩的时候留条后路。
当然了,绝味官方文件的措辞比较“中性”,说是“漏记加盟门店装修的相关收入”。
但细看就懂了,这装修费用是个肥差,套路多多。
开加盟店,名头响,装修也统一。
总部包揽设计、施工、甚至材料采购。
加盟商给什么?
钱呗,费用全交总部。
如此一来,装修费成了品牌方的另一条“黄金大道”。
而绝味更是聪明,和常规财报流水区分开,甚至通过员工个人账户收款。
圈内人称“皮包操作”,“养鱼塘”——一边隐藏收入避税,一边为利益输送下了伏笔。
这不就是典型的“小金库”么?
你说监管不盯着,还能是谁?
而且,别以为绝味是头一回“摔跟头”。
翻翻过往,这家伙的违规记录都快做成家谱了。
2022年披露关联交易的时候,关键细节遮遮掩掩,背后到底谁跟谁有关系,投资人完全蒙圈。
结果监管又是一纸工作函,敲打一下。
2021年,子公司投资供应商,董监高亲友站台,却没大张旗鼓公示,连交易都藏着掖着——八千多万说少不少,你敢说没人心动?
紧接着2019-2021年,投资私募的时候,关联资金又是“神隐大法”,金额吓人。
监管直接上警示函。
可见绝味的“规范操作”,真是“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高速扩张这事儿,再顺着捋一下,不得不说,绝味的加盟帝国曾经挺猛的。
05年开头几家门店,才两年就千店达成。
接下来,门店数一年超一年的涨,动辄净增一两千家,2019年跻身万店俱乐部。
到了2023年,鸭脖铺开到了近1.6万家,直接横扫大江南北。
在这里头,装修费、加盟费、原材料采购费叠加,加盟商哪怕生意就赚个辛苦钱,其实大头都进了总部腰包。
而总部,对外就玩供应链、品牌管理,高枕无忧。
甚至很多加盟商痛称“给品牌方打工”,赚吆喝赔本金。
但风水轮流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饱和,消费下滑。
关店如割韭菜,今年上半年关了近一千家,进度飞快。
保守估计年底可能直接跌破万家,想想五年前“万店”风光,变化真快。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降,鸭脖这门生意,已经不香了。
鸭脖卖不动,难道不是价格太“飘了”吗?
打开外卖App瞅一眼,随便100克鸭脖售价十七、二十五不等。
换算下来最便宜的八十多一斤,最贵直接翻个倍。
普通小超市的生鲜鸭脖,有时候五六块钱一斤。
这门生意,利润惊人。
谁都知道卖吃的利润黑,看菜单还能被吓一跳。
但这两年经济紧缩,消费者越发理性,爱恨分明。
贵鸭脖卖不掉,不奇怪。
天天消费升级,结果味觉升级,钱包却缩水,怎么可能还甘心被“割韭菜”?
所以说,绝味撞上这波下行周期,也算是自食其果吧。
更让人心碎的,还得数那些被“站岗”的小散户。
上图看看股价——2017年上市简直登顶“白马”,股价一路飚升十倍。
2021年市值登顶,老板高管套现离场,爽歪歪,顺便把手里的鸭子甩了个干净。
后头几波大资金跟着减持,高位收割,没剩什么油水了。
23年以后就是一路塌方,股价快探底了还被ST,一轮收割盛宴之后,留下的是一堆满地鸡毛的韭菜。
若是有人还以为,这只是绝味个案,你怕是还没混明白A股江湖的“剧本逻辑”。
造假这事,为啥层出不穷?
说白了市场环境就是如此,巨头也不例外。
只不过,以前大家信口雌黄,监管睁只眼闭只眼,现在刀子磨快了,头铁必然挨刀。
至于绝味这波“缩收入”算不算创新?
撑死算个另类的财技,归根到底还是生意难做、增长乏力,用最老套的手段给业绩准备跳板。
投资者要是真想敌得过资本市场的套路,怕是要先修炼一身“看家本领”。
说真的,但凡餐饮行业那么点猫腻、坑爹套路,全都拿明面讲出来,估计能吓哭一半新手加盟商。
所谓品牌赋能,供应链管理,讲的不就是怎么分蛋糕怎么收割吗?
装修费拿在手里就是“首付+利息”,不光能突破业绩,还能低调避税。
要是审查还不严,这招顺带还能养活相关人等,什么员工套现、小账转移,说句难听点的,“廉价金融创新”。
但一旦监管严起来,这些玩意就成了夺命镰刀。
绝味食品的案例绝对不是孤案,说不定哪天火锅老字号、烘焙新势力也要露一手。
如果非要说这事儿给市场、股民和创业者啥启示,倒也不难:
生意的本质还是回归诚信。
造假这块馅饼吃到最后,必然伤人伤己;
加盟高增长的黄金期过去以后,只会留下无数割韭菜的“收场大战”。
想创业想投资,眼光得放长远,别被哪一时的门店数量和报表利润给糊弄了。
一个品牌想长红得靠品质、靠透明、靠真诚;
谁天天想着耍花招、搞猫腻,就是在和监管赛跑,迟早被揪出来。
说到这儿,各位有啥感想没?
你咋看绝味食品这场爆雷,是资本无情还是行业必然?
来聊聊你在A股市场踩雷或者打怪升级的故事呗,我们评论区见。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