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球“剿匪记”:开封的蓝天保卫战,为何从街角小贩的煤炉开始?

admin 2025-11-22 01:10 意昂体育介绍 125

“燃煤散烧治理工作推进会议”,嚯,这名字听着就跟从什么严肃文学里抠出来似的,一个字都不认识我,我也一个字都不想认识它。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十来个字的背后,是开封老城里一场正儿八经的“煤球剿匪记”。

前两天我还在街角看王大爷卖煤球,他人特别逗,总说自己卖的不是煤,是开封冬天的“续命丹”。

结果话音没落几天,这“丹药”就成了“毒药”,还是重点打击的那种。

这事儿魔幻在哪呢?

那些天天跟龙似的往天上吐着白烟的大厂子,该冒烟冒烟,啥事儿没有。

反倒是我家街角那个靠煤炉子蒸馒头的表舅,成了污染大户,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这操作,就好比一帮人嚷嚷着要减肥,最后却把主意打到了路边摊卖煎饼果子的大妈身上,嫌人家油放多了影响市容。

开会那排场可不小,市里的大佬基本都到齐了,表情一个比一个凝重,搞得好像开封的空气质量,就系在老百姓家里那几块蜂窝煤上了。

什么“形势严峻”、“政治责任”、“全域禁烧”,词儿一个比一个大,砸下来能把人房顶给掀了。

我琢磨着,这背后其实就是一句话:别烧了,再烧就是跟我过不去。

咱也不是不讲理的人,这几年冬天的雾霾,谁没领教过?

那家伙,出门跟一头扎进豆浆机里似的,摸爬滚打全靠感觉。

为了蓝天白云,治污,天经地义。

但这板子,得打准地方吧?

你不能这边开着超跑轰油门,那边却指着骑自行车的人说:“就是你,尾气排放不达标!”

我那个蒸馒头的表舅,就是这出戏里的“自行车”。

前几天还愁眉苦脸地跟我算账,一个烧煤的蒸锅,换成烧气的,先不说那笔改造费从哪儿挤出来,光是每个月多出来的那几百块燃气费,就得压垮他那两毛钱一个的馒头利润。

他能怎么办?

涨价?

街坊邻居不答应。

不涨?

自己喝西北风?

这选择题,比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大题还难。

当然,会上那帮坐办公室的也想到了,特地提了句要“精准有力”,要给困难户“送温暖”。

这话,听着是比三九天的暖气还热乎。

可问题是,这“温暖”怎么从红头文件变成老百姓手里实实在在的票子?

中间那条路,九曲十八弯,搞不好送到半路就凉了。

更有意思的来了,他们说收上来的散煤,统一卖给“集中燃煤单位”。

我就纳了闷了,这煤球还带“智能识别系统”?

在老百姓家的小炉子里,它就是十恶不赦的“阶级敌人”;换到大单位的锅炉里,立马就摇身一变,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革命同志”了?

这弯儿拐得,秋名山车神都得喊你一声“大哥”。

说白了,这种搞法,跟前些年某些地方为了创城,把所有沿街的小吃摊都取缔了,有什么区别?

都是一种管理上的“巨婴症”,遇到复杂问题,不想着去疏通,去引导,就想着一禁了之。

因为这样最省事,最容易出效果。

至于那些被“一刀切”切掉的,是谁的饭碗,是谁的生计,谁在乎呢?

追求好空气,没错。

但不能为了让一部分人活在滤镜里,就让另一部分人活在冰窖里。

这事儿,往小了说是治理方法的问题,往大了说,是一个城市到底有没有“人情味儿”的问题。

我只希望,当那些数据报表上的PM2.5噌噌往下掉的时候,决策者们也能回头看一眼,别让追求蓝天的代价,是让那些最需要温暖的人,在寒风里没了烟火气。

毕竟,一个没有炊烟的城市,就算天再蓝,也少了点人间的味道。

上一篇:看着心疼!宗馥莉首次露面强撑发言,台下老员工哭了
下一篇:已杀到宁波!戴口罩,戴口罩

热点资讯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