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下午,服役近50年的“尼米兹号”航母在30分钟内连续损失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
两架军机总价值超过2亿美元,相当于每分钟烧掉400万美元。尽管5名机组人员全部获救,这场事故彻底打乱了“尼米兹号”退役前最后一次威慑性巡航的计划,成为其半个世纪服役生涯中最狼狈的插曲。
10月26日下午2点45分,隶属于第73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的MH-60R“海鹰”直升机从“尼米兹号”起飞执行例行任务。
飞机刚离舰不久便失控坠海,机上3名飞行员被紧急救起。 惊魂未定之际,下午3点15分,同一航母上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起飞过程中同样坠入南海,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
两起事故间隔仅30分钟,均发生在飞机起飞阶段。 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社交媒体上通报称“所有人员安全”,拒绝透露事故具体原因。
MH-60R直升机单价高达1.08亿美元,超过F-35隐身战斗机;F/A-18F造价也突破1亿美元。 半小时内,2亿美元资产沉入南海。
“尼米兹号”航母自1975年服役至今已50年,是美军现役最老的核动力航母。 其配备的蒸汽弹射系统设计于冷战时期,长期高频次使用后故障频发。
2025年8月,美国政府问责局报告指出,该航母关键部件因缺乏原厂配件,维护人员不得不拆解库存飞机零件或使用3D打印零件替代。
坠毁的F/A-18F“超级大黄蜂”平均机龄已超18年,部分机体飞行时长超过8000小时。 其液压系统泄漏、尾钩故障等问题长期未解决。
MH-60R直升机虽相对较新,在高盐高湿环境中,旋翼和航电系统腐蚀速度远超预期。 此次事故前,“尼米兹号”刚完成7个月超长部署。
3月从美国出发,6月转战中东,10月进入南海,日均起降70-80架次。 这种强度对老舰而言近乎极限。
“尼米兹号”的官兵同样处于透支状态。 自3月26日从圣迭戈基地出发后,航母连续在中东和南海执行高压任务。 甲板地勤人员需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连续作业,飞行员则频繁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起降。
甲板地勤人员需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连续作业,飞行员则频繁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起降。
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美军在南海的“表演性存在”加剧了人员紧张。 官兵既要应对复杂战术动作,又需警惕潜在反制力量,心理压力巨大。
2025年5月,“杜鲁门号”航母曾在红海因类似原因一周内坠毁两架舰载机。
更深层的问题是军费短缺导致的士气低迷。 2025年9月,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导致军饷延迟发放,部分美军家庭被迫依靠救济度日。 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战备专注度。
“尼米兹号”的尴尬是美军航母体系疲态的缩影。 截至2025年3月,美军11艘航母中仅4艘处于可部署状态,其余均因维护或升级停滞在港内。
红海危机期间,美军曾被迫从西太平洋抽调“卡尔·文森号”驰援中东,导致亚太出现航母空窗期。
新一代航母的接替也严重滞后。 “福特级”二号舰“肯尼迪号”服役时间从2025年推迟至2027年,其电磁弹射系统和先进弹药升降机故障率超预期200倍。
这意味着“尼米兹号”退役后,美军将面临至少一年的航母数量空缺。
这种困境直接削弱了美军的威慑效能。 2025年10月,中美正于吉隆坡磋商经贸议题,“尼米兹号”此次南海行动本意是“秀肌肉”,结果却暴露了装备可靠性危机。
事故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10月27日的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愿从人道主义角度提供必要协助,强调“美方频繁派遣舰机到南海炫耀武力,是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
与美军老航母事故频发相反,中国海军正稳步推进航母建设。 2025年,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已展开海试,其电磁弹射技术和综合电力系统均采用新一代设计。
南海海域的军事平衡悄然生变。

